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szjj > 中新网四川

宜宾交卷:GDP3806.64 亿元 “蓝绿”新产业持续发力
2024年01月20日 12:21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祝欢

  中新网四川新闻1月20日电 题:宜宾交卷:GDP3806.64 亿元   “蓝绿”新产业持续发力

  作者 吴平华  陈建华

  1月19日,宜宾市人大六届四次会议胜利闭幕。

  当晚,捷报传来,2023年宜宾“经济答卷”正式发布——

  2023年,宜宾市地区生产总值3806.64亿元,总量位居全省第三位,比上年增长7.5%,增速位居全省前列。

  这份“含金量”满满、含新量“满满的“经济答卷”,以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向全市人民兑现承诺。

  成绩来之不易,答卷振奋人心。

  出卷,答卷,交卷,恰好一周年。

  一年前的市“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宜宾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高于全省1个百分点以上、总量达到3800亿元左右。

  一年后的今天,2023年宜宾“经济答卷”厚重而提气,一项项成绩引人关注,一个个亮点令人振奋,甚至超越了预期目标,交出了一份让全市人民满意和自豪的答卷。

  “答卷”的背后,是一条怎样的进阶之路?宜宾为什么能再上新台阶?宜宾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底气来自哪里?

  宜宾“新与旧”的转换

  回首一年征程,宜宾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砥砺奋进,面对外部环境诸多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战略主动,顶住经济持续下行压力、克服重重困难挑战,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牢牢把握住经济运行保持良好态势。

  回顾过去一年,宜宾用“实心干事、科学作为”的奋进气场铭刻下“一季度平稳开局、二季度加快回升、三季度持续走高、四季度圆满收官”的发展轨迹,展现了市委、市政府与全市人民上下同心、敢打硬仗的优良作风。

  这是一份凝聚心血、浸透汗水的新答卷。

  看到了成绩,也看到了担当。

  2023年,宜宾市地区生产总值3806.64亿元,比上年增长7.5%,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高于全省1.5个百分点,比年初承诺的目标还高0.5个百分点。

  细细翻阅这份2023年宜宾“经济答卷”,有几组数据特别亮眼。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4.3%、居全省第2位,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9%、居全省第2位,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居全省第3位。,

  从部分领域看,全市规上工业增速、服务业总量及增速均位列全省第一方阵,展现了工业挑大梁,服务业添活力的“宜宾实践”,这也是宜宾经济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动力源”。

  实践证明,从“一黑一白”转向“一蓝一绿”,产业发展,努力很重要,选择同样很重要。

  正因为当初,宜宾审时度势,站高谋远,抢占先机,才抓住了新兴产业发展的风口机遇。

  由此,宜宾在“一蓝一绿”产业发展新赛道上加速奔跑,一家家新能源企业、一批批新能源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勃发生长,新旧动能加速转换,为宜宾高质量发展积蓄了更多底气。

  截至目前,宜宾共引进动力电池企业90余户,其中41户规上企业2023年全年产值达1013亿元;全市累计签约动力电池及配套项目123个、总投资超2700亿元,按照“1+N”空间布局,在全市各区县落地扎根,已构建形成较为完整的动力电池绿色闭环全产业链。

  同时,宜宾抢抓新能源产业发展“风口期”及太阳能电池技术迭代“窗口期”,共计签约落地光伏产业项目27个,总投资超1300亿元,宜宾高新区建成全省首个光伏全产业链园区。

  从招大引强到建圈强链,新兴产业集聚夯实了宜宾高质量发展“四梁八柱”。

  宜宾“质与效”的提升

  新旧动能转换是手段,需要更多有影响力和产业带动性的成果,借此实现高质量发展才是目的。

  要实现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关键是深化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从宜宾工业产业结构看,2023年宜宾“1+4+4”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3%,其中晶硅光伏净增长、新能源汽车增长71.5%、动力电池增长19%、智能终端增长18.5%、酒类增长8%。

  “一蓝一绿”新兴产业竞相发力,助力宜宾发展新优势、新动能、新格局加快形成。

  从2023年宜宾外贸“成绩单”可以感受到“宜宾制造”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

  2023年,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新三样”成为拉动宜宾外贸增长的最大力量。全市货物进出口总额364.19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其中出口额229.27亿元,增长13.5%;进口额134.92亿元,增长19.1%。进出口总额、出口额、进口额均居全省第2位。

  这一组组数据,意味着宜宾创新驱动强劲有力,宜宾培育的绿色低碳产业已成为宜宾经济发展的“新支柱”,“宜宾制造”质与效的全面提升,折射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增长方式的转变。

  产业向“新”,发展向“上”。

  竞进拉练、季度分析、专班服务,宜宾持续加大抓项目促投资工作力度,把追求“质量”与“效益”作为全市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坚持扩大有效益的投资。截至目前,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00多户,全市百亿企业达到8户;制造强市建设有力推进,数字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现代服务业提质升级、现代农业稳步发展。

  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宜宾锚定加快建设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先行区和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目标,为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整体素质,宜宾坚定信心,始终砥砺奋进。以自身“确定性”有效应对外部“不确定性”,任凭风吹浪打,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

  宜宾“得与实”的成效

  3806.64亿元,不只是一个数字。

  背后意味着宜宾物质富足实现了巨大提升,同时也为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提供了坚实保障。

  2023年宜宾“经济答卷”中还有一组数据同样引人瞩目: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13.99亿元,比上年增长13.8%。

  313.99亿元!

  这个数据,意味着宜宾成为全省第二个财政收入迈上300亿元的城市;体现出宜宾经济发展的“含金量”成色更足,地方政府的财政可支配能力越强,社会民生保障方面得到的实惠就越多。

  经济向好,民生向暖。

  过去一年,宜宾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稳定在65%以上,26件民生实事全面完成,民生兜底保障更加坚实有力、基础教育质量持续提升、卫生健康服务不断优化、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发展成果群众更加可感可及。

  在宜高校毕业生留宜就业人数和留宜率实现三连增,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5%以上,城乡低保标准稳居全省第2位,临时救助水平居全省第1位。

  回望2023年,宜宾风雨兼程,稳中有进,进中向好;展望2024年,宜宾以进促稳、步履铿将,重新出发。(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