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szjj > 中新网四川

绵竹:增绿护绿用绿 绘就宜居宜业生态画卷
2024年03月15日 13:20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3月15日电 (周韵)绵竹,群山巍峨、苍翠欲滴,绵远河面、波光潋滟,成群结队的白鹭翩翩起舞,激起层层涟漪,成为了春日里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背后,是绵竹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力推进生态建设,做好“增绿”文章,书写“用绿”篇章,绘就宜居宜业美好绵竹生态画卷的生动缩影。

宜居宜业生态绵竹。 绵竹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宜居宜业生态绵竹。 绵竹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全域植树造林 厚植生态底色

  春光明媚,草长莺飞,正是植树造林的好时节。三月的绵竹大地,从城市到乡村,从山区到平坝,从路边到河畔,全市党员干部、广大群众、志愿者种下株株树苗,播下片片新绿,掀起造林绿化热潮,共建绿色生态家园。

  年年植树,岁岁添绿,“绿色”早已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底色。近年来,绵竹市积极探索科学绿化新模式、新机制、新路径,重点实施城市绿化、村庄绿化、节点绿化、生态片林等工程,厚植生态优势,扮靓城乡环境,提升人居环境品质。同时,以植树节为契机,多层次、多形式推进植树造林,形成高位推动、部门互动、上下联动、全社会参与的良好局面,倡导全社会爱绿、植绿、护绿新风尚。

  2023年,绵竹市全年完成营造林3.02万亩,义务植树70余万株,全市开展森林抚育项目6900亩。同时,创新营造林机制,全面动员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参与林业建设,着力培育林业专业合作社和林下经济发展示范户,充分调动群众植树造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推广使用优良品种,加强乡土树种草种培育,切实解决树种单一、林分质量不高等问题,为森林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加快生态修复 打造“绿色”名片

  清平镇棋盘村鲜花盛开,鸟鸣啾啾,错落村居与远山青黛相映成辉。在芍药沟磷矿井硐关闭点,山顶郁郁葱葱,山下绿田环绕,仿佛置身一幅绿色天然画卷中。这得益于绵竹市全面推进“矿山复绿”工程取得的成效。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典型的认识和做法。多年吃“资源饭”,超强度、大规模、粗放式的开采矿石,给绵竹留下了山体裸露、矿坑疮痍的“生态伤疤”。

矿区变景区。 绵竹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矿区变景区。 绵竹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建设生态绵竹,绿色必须成为发展的底色。近年来,绵竹市坚持政府主导、属地负责、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加快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裸露、残破的山地被精心“医护”,关闭的矿山重新披上了“绿装”。全市启动的多个矿山复绿治理项目,通过全面彻底的生态修复,为生态建设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让一片片绿水青山得以重现。

  从矿山关停到生态修复,再到成功创建全国4A级旅游景区,清平镇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实现了“矿区变景区、家园变花园、颜值变产值”的华丽转身。2020年11月,更是借力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上榜“成渝潮流新地标”,成功打造了“成都——九寨沟”另一条中轴旅游线上的重要驿站。

  清平镇的变化在绵竹并非个例。近年来,绵竹市坚持以生态治理为优先战略,做足绿色生态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文章,持续做强做大“生态经济”品牌,推动绿色生态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让一幅幅生态美景遍布绿水青山之间。

  守护大熊猫栖息地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天色刚亮,大熊猫国家公园绵竹片区唐家河管护站站长徐铭就带上巡护日志,和同事们上了山。“看,是羚羊的粪便!”徐铭立刻停下脚步,拿出手机拍摄。在他的相册里,毛冠鹿、红腹锦鸡、金丝猴等野生保护动物多不胜数。

  大熊猫国家公园绵竹管理总站于2020年8月6日挂牌成立,下设8个管护站。唐家河管护站位于九顶山深处,是德阳唯一发现野生大熊猫的管护站。“自2019年大熊猫国家公园绵竹管理总站开展红外相机监测以来,绵竹片区连续5年6次拍摄到野生大熊猫活动影像。结合前几次拍摄到的‘母子同框’‘亚成体肛周腺行为标记’‘抬头打望’等监测视频和图片资料,再次证明绵竹片区熊猫种群在有效繁衍和发展。”徐铭说。

  绿色是绵竹最亮的底色,生态是绵竹最厚的家底。绵竹市以“林长制”为抓手,聚焦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全力推动自然保护地管理。在2023年最新一次调查中,大熊猫国家公园绵竹片区内大熊猫种群数量保持稳定,境内大熊猫栖息地面积进一步增加,尤其是小木岭历史矿区范围已发现川金丝猴等5种国家一级以及亚洲黑熊等9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这些都充分表明了绵竹开展生态修复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近年来,绵竹市还创新建立“林长+消防员”“刑行衔接”机制,同时开展市镇村“三长”联合巡林,与茂县进行跨区域合作等,对林地、草甸、湿地进行全面监管,有效打击非法侵占、破坏林草资源的违法行为,加强林草资源保护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做好古树名木保护,促进林区健康发展。同时,不断完善资源调查,修建管护用房、巡护道路等,并与什邡、茂县管理总站建立联合巡护机制,组建专项巡护队,开展联合监测,用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守护青山绿水。(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