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szjj > 中新网四川

遂宁大英:共研并进携手共筑卓越梦
2024年05月11日 10:44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5月11日电(丁秋萍 董晏宏) 幼儿教育是培养孩子成长的关键阶段,如何有效地引导他们在认知、情感、社交和身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是幼儿教育行业及从业者所面临的难题与挑战。该如何做,才能真正做到有效教育,促进幼儿高质量发展?在近日举行的四川省教育学会2024年学术年会第六分会场上,遂宁市大英县实验幼儿园党支部书记、园长魏红桔给出了答案。

  先面向自我教育,再朝向他人教育

  魏红桔认为,与同业者沟通、交流,是最好的学习方式。于是,2023年4月,四川省魏红桔卓越园长工作室成立。工作室以“点亮桔灯,遇见美好”为愿景目标,共有来自遂宁、南充、德阳三市的8所成员单位和56所学员单位加入。

  “工作室的成立,为园长们搭建了一个发展与学习、有效沟通与经验交流的平台,我们希望能以工作室为基石,培养一批成长型、创新型园长。”魏红桔介绍,为形成更科学、更高效、更“平安”的学前教育经验,共同推进学前教育提质增效,工作室制定了“13410”三年行动计划,即:把握一个抓手、追求三种品质、开展四个主题、实施十大行动。

  阅读是发展思维、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工作室以“阅读”为抓手,依托华东师范大学、四川省学前教育改革共同体、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等高端智库,着力凝炼办学理念,建设书香校园。

  “教师的心理和精神状态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发展。”魏红桔说,因此工作室所追求的三种品质,以乐观为主旋律。塑造了躯干后,以“善良”和“坚持”为双翼,修心修性,不但能以更加良好的心理与精神状态教育学生,也能以自身为旗帜,引导孩子们向正、向好发展。

  在“四个主题”方面,工作室以“怀揣理想,知行通达;智慧共勉,抱团发展;点燃梦想,追求卓越”为建设目标。树立了理想之灯,点亮阅读之灯,奉献爱心之灯,憬吉祥之灯,四“灯”齐燃,为孩子们照亮一条通往更加美好未来之路。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未来三年,四川省魏红桔卓越园长工作室将坚持一个读书习惯、构建一套书香课程、建设一批书香校园、共研一个科研课题、汇编一本教育故事、梳理一项教学成果、每月一次联合教研、每期一批交流学习、每年一次园长论坛、每年一场年会表彰,知行合一,以实践践行真知。

  在学习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

  从理念,到成果,需要用实际行动去实践。对于魏红桔而言,所有孩子都能成才,只要给他合适的科学教育。作为“园丁”,不但要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更新科学教育理念,也要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学习机会和高质量课程。

  走进大英县实验幼儿园,铺面而来的,是阵阵的书香。更为特别的是,书香中的“药香”格外浓郁。“传承好中医药这一文明瑰宝,是所有人的责任和使命。为在孩子们心中埋下一颗中华优秀文化瑰宝的种子。”魏红桔介绍。近年来,大英县实验幼儿园创设藏书200余册、100米长的药香文化长廊;充分利用专项资金20余万,建设园内园外两个中草药艺术工作坊,让孩子们在沐浴和美的环境中,体验感受中医药魅力。

  硬件铺设好了,软件也得跟上。大英县实验幼儿园基于孩子兴趣,开展各类项目活动;活用“本草学堂”等资源,在寓教于乐中,拓展幼儿经验。还深耕亲子活动,开放空中种植,让孩子劳动中学习成长。“我们要给孩子提供适宜、足够的机会,让他们能将知识带出课程。”魏红桔说,未来,还将引入四川省魏红桔卓越园长工作室的教研成果,进一步丰富孩子的课程内容。

  大英县实验幼儿园还依托大英县中医强县重点项目,构建一系列中医药文化启蒙课程,通过课程让孩子们逐步加深对中医药的了解。值得注意的是,高质量课程并非只针对孩子。

  孩子全方面发展需学校、家庭和孩子三方面共同努力。在家长方面,大英县实验幼儿园通过聘请本土专家进校园,定时线上+线下、现场+直播的方式开展家长学校,以提升家长的教育水平、理念等,也进一步凝聚了家校合力。目前,已举办28期家长学校,57所幼儿园、3700余户家庭参与。

  在教师方面,大英县实验幼儿园积极组建专家团队,定期走进班级,走进教研;对教师进行理论知识、实践操作和食育课程等全面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素养。并联合科研,申报省级课题。2022年成功申报四川省科研课题《幼儿园中医药文化启蒙教育的活动策略研究》。教师撰写中医药文化启蒙教育的相关论文获奖10余篇,其中《中医文化进课程传承国粹助成长》在《教育学》上刊登发表。中草药手工作品《岁寒三友》荣获民间艺术作品一等奖,课程故事《一场“胖大海”到“陈皮”中医药文化之旅》荣获省一等奖。

  “我们以‘怀揣理想,知行通达、智慧共勉,抱团发展、点燃梦想,追求卓越’为建设目标,步履不停,深耕不辍,致力于开拓一条更科学的教育之路。”魏红桔表示,未来,他们将以实际行动践行“13410”三年行动计划,以智慧与努力创造出哺育孩子成长的美好果实。(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