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szjj > 中新网四川

简阳:三举措化解土地纠纷 助力守好天府粮仓
2024年05月16日 20:41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韩金雨

  中新网四川新闻5月16日电 (吴平华 张雁云)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土地是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根基。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及城乡融合发展大趋势,农村土地的价值和地位更加凸显,随之而来的农村土地纠纷也日益增多。为保护好产粮宝地,简阳法院探索出土地纠纷化解“调·审·防”三步工作法,实现土地纠纷快速化解。

  以“调”为先 抢抓纠纷化解前端窗口

  2022年12月,某村集体组织与某农科公司签订土地流转合同,约定由该村集体将土地出租给公司,公司按年支付租金。后因实际承租的土地面积与协议约定的面积不符,且未明确土地界限,多次沟通未果下,该公司遂拒绝支付租金,并土地撂荒。为了收回土地,该村集体组织诉至法院,要求解除合同。

  当时正值春耕备种关键期,而该案涉及土地边界确定等复杂问题,如果就案办案,诉讼周期太长,很可能耽误农时。承办法官朱爽遂提议双方进行诉前调解,并邀请对该村土地情况较为熟悉的村干部、农科公司负责人、具有土地纠纷调解经验的调解员一起走到田间地头,对争议土地进行实地测量。

  经核实,实际承租土地面积比合同约定土地面积仅少了0.8亩。经过法官的释法明理以及村干部、调解员的思想工作,双方当场达成初步调解方案,村集体将差额土地面积进行补齐,公司现场支付拖欠租金并承诺立即将土地进行整理耕种。

  纠纷初发期是矛盾化解的最佳时期,为抓住关键期、有效化解纠纷,简阳法院积极推进诉前调解工作,精心选任2名具备土地相关领域工作经验的调解员专职参与土地类纠纷化解,主动邀请纠纷发生地的村干部参与调解,及时将纠纷化解在诉前。今年以来,土地纠纷诉前调解成功率同比上升6个百分点。

  要素专“审” 高效推动案件有序审理

  “对外出租土地的流转合同,在议定程序上未经本村十八周岁以上的村民三分之二以上村民同意,如何认定该份合同效力?”在某次土地纠纷专业审判研讨会上,张波法官将自己承办某件土地流转纠纷案件中的核心争议提交讨论。

  专审团队的另外三名法官就适用时间衔接、土地性质认定、效力性和强制性规定的区别等问题各抒己见,展开充分交流,最终一致认为应当先查清案涉土地的性质,对是否为耕地进行判断,再以此为基础判断合同效力。

  “因土地纠纷涉及历史政策、土地权属、土地性质、土地边界、土地复耕等复杂问题,需要跨学科、跨法学领域的综合性知识体系,具有多元性和复杂性特征,案件审理难度大”,土地纠纷专审团队负责人朱爽介绍道,“为提高案件审理精度,我们优选法学功底扎实的法官和审辅人员组建土地纠纷专业化审判团队,定期就复杂案件、土地相关政策法规、相关理论知识及学术观点、典型案例进行研讨学,共同提高审理水平。”

  除了组建专业化审判团队,简阳法院还针对承包地征收补偿费用分配、土地经营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等常见的纠纷类型制作要素式判决模板,提高庭前审查诉辩合理度和庭中事实认同度,2023年以来,土地案件一审改发率为0.24%,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

  多元协“防” 共同研判潜在风险隐患

  “我们的土地通过集体流转方式承包出去了,当时说的是种水稻,结果现在种的是芍药花,这是不是违法的呢?”在开展土地纠纷治理的法治宣传时,有村民向赵法官提出疑问。

  赵法官敏锐发现其中存在的风险,随即在与属地政府、农业农村局、规自局召开的土地纠纷联席会议上,通报了案涉土地出现非农化、非粮化的现象,为有关部门及时将问题遏制在萌芽阶段奠定了基础。

  针对案件审理只能解决个案的局限性、被动性问题,简阳法院主动向前延伸职能,将“防”做在前面,主动对接与土地纠纷治理相关的行政部门,共同研判土地流转风险。积极搭建与农业农村局等主管部门的联席会议机制,及时就土地撂荒风险、“双非”现象、土壤遭破坏情况等信息进行互通互享,召开联席会议5次。此外,简阳法院还搭建起“风险预警—类别甄别—等级预判—应急措施”的一体化风险预防机制,明确土地纠纷风险预警等级,由村党委动态研判本村土地纠纷风险,及时向镇政府进行预警,政府根据需要邀请法庭参与纠纷化解,2023年涉土地纠纷较2021年下降60%,

  据悉,简阳法院将持续推进“调•审•防”三步工作法,更好更快化解土地纠纷,做好耕地司法保护文章,为守护好天府粮仓贡献简法力量。(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