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szjj > 中新网四川

泸州纳溪:培育新质生产力 助推经济腾飞
2024年05月28日 15:11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5月28日电 (周超华 雷生 王元明)5月28日,走进泸州市纳溪区永宁街道城郊乡村,一望无垠的田野上秧苗随风涌动,雨雾下一片青绿,硬化的道路四通八达,“护国文化”氛围浓厚,提档升级后的红色文化特色街区游客络绎不绝。走进生产厂房,机声隆隆,员工忙生产,在生产一线见证企业技术创新的不竭动力,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飞驰前行。

  文旅赋能全面推进和美乡村建设

  如今每天,永宁街道朱坪村的护国战争棉花坡战役百年战壕遗址,都会迎来不少党员干部、学生和游客,感受当年护国战争的惨烈,通过动漫等重回那已经远去的战火硝烟的岁月,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近年来,朱坪村与紧邻的五顶村、安富村和棉花坡社区开展区域党建联盟试点——建立区域红色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联盟和联村综合党委。构建党组织领导下的“区域化党建+”基层治理体系,打破村与村之间的界限,整合土地资源、林地资源、生态资源和红色文化资源等,大力发展“农旅融合”“文旅融合”“种养循环”经济,以流转土地和资源入股方式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和农户产业发展。2023年,仅这3个村的村集体经济收入达90余万元。

  朱坪村充分利用护国战壕、护国战争博物馆、护国人文学院等红色旅游打卡地的优势,与街道和区级相关部门不断强化当地旅游硬件、软件设施,打造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旅游胜地,积极发展红色文化生态游览、休闲露营、特色餐饮等旅游经济,让游客“走进来”“留下来”。

  “今后我们还将积极打造康养旅游模式,推广乡村红色旅游新业态,以‘新’提‘质’,做优做强红色文化生态旅游产业,并通过融入特色餐饮、休闲餐吧、音乐吧、小酒吧、饰品小店、民宿、农家乐等,深入推进和美乡村建设。”朱坪村党委书记李正刚表示。

  定向培养“从工到匠”推动产业创新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街道责无旁贷,同时也大有可为。”永宁街道便民服务中心主任江小华介绍,永宁街道积极探索创新型人才培育新路子,从“定向化培育,全域式竞赛,一贯制孵化”入手,靶向发力,建立健全产业工人从“工”到“匠”的全周期培育体系,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活水。

  近年来,纳溪区永宁街道以《中国西部工匠城核心区建设规划》为引领,针对“中国西部工匠城建设”“数字化信息网络”“电网运检数智化升级”等需求,已开展“酒城新农人”新媒体剪辑制作培训、“酒城面点师”培训以及“蝴蝶画”非遗项目体验制作培训等培训活动11期,为泸州“全国首个新时代工匠城”和纳溪“西部工匠城核心区”建设分梯次培养各方面人才400余人。

  “围绕泸州市关于人才工作总体部署,我们把科技创新要素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以数字化信息网络为基础,广泛开展数字技能岗前培训、岗位提升培训,为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储备人才,让更多的优质产品销往东南亚地区。”锐佳科技陶瓷工业有限公司副总吴小红说。

  向新而行绿色企业赋能高质量发展

  一说起建筑工地,普遍印象是尘土飞扬、噪音不止。但如今,修房铺路搭桥已逐渐“进化”为“搭积木”。柱子、楼梯、飘窗、剪力墙、道路板等构件,先在工厂里预制,再运到建筑工地,通过搭建、拼接,即可完成房屋、道路、桥梁的建设。位于纳溪区永宁街道的泸州发展华西绿色建材有限公司,近年来以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前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致力于绿色环保和低空经济发展。公司主要从事房屋装配构件与市政构件的生产、安装与销售,提供设计、生产、安装等综合性一体化服务,市场分布在川南、成都、重庆等地,今年将业务拓展到了西安,年产值约8000多万元。

  在流水线车间,刚生产出来的一块块叠合板码放成堆,每一根钢筋都对得整整齐齐。总经理许其瑞介绍,公司目前产品以装配式水平构件为主,“今年打开了西安市场,产值比去年会有较大增长。”他说,公司近年来每年按照产值的5%投入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创新,本年度已投入近300万元研发资金,力争增加新产品种类,扩大市场规模,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目前,被评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四川省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

  “我们的绿色企业,不只有发展公司。”永宁街道经济发展办公室主任汪友均介绍,街道始终注重培育新质生产力,把绿色引领高质量发展摆在首位,在营商环境打造、招商引资等方面,都紧紧围绕高智能、高环保、高科技等低碳环保企业做文章,还成功将工投、天宇油脂的供货企业、运输企业引入街道,全力推动泸天化长碳链烯基高性能精细化学品项目、二氧化碳制高品质碳酸脂与乙二醇项目落地,信腾环保科技公司已动工开建,金鑫气体扩能项目即将动工。(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