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7月19日电(骆艳 李真梅)近日,福建省农科院水果首席专家郑少泉在泸县潮河镇后湾村龙眼良种高换示范基地为果农开展疏花栽培管理技术实地培训。培训“福利”辐射惠及泸县及周边地区,泸县、江阳区、龙马潭区相关农技人员和龙眼种植大户,为提升本地龙眼日后上市“身价”做准备。
泸县龙眼素来享有盛誉,全县种植面积20.3万亩,年产量7万吨,产值约7.5亿元,还发展冻干龙眼、龙眼酒、龙眼酵素等系列衍生产品,成为助农增收的重要特色产业之一。但泸县龙眼产业发展较早,品种杂乱、品质参差不齐、熟期结构不合理、附加值低等先天不足的“短板”限制了产品市场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泸县龙眼产业在乡村振兴热潮中的健康发展和强势推进。政协委员在开展“委员联系村”工作走访中收集到这些问题后,泸县政协积极发挥政协独特优势,以助力龙眼技术培训、推动龙眼品种改换、推进龙眼组团销售等方式,助推泸县龙眼产业高质量发展。
去年7月起,泸县政协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有关龙眼产业的视察、调研、协商活动,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助推泸县龙眼产业高质量发展。去年8月,部分市、县政协委员,相关部门、镇、村负责人,有关公司和种植大户代表受邀齐聚泸县潮河镇,在“后湾牌”龙眼“诞生地”后湾村的“有事来协商”议事厅召开了助推龙眼产业发展专题协商会。大家面对面座谈协商,畅所欲言沟通交流,相关镇、村介绍了龙眼产业的发展情况,种植大户倒出了所遇困难和问题的“苦水”,有关部门和公司现场释疑政策、推介渠道,政协委员们根据前期视察、调研了解到的情况、立足泸县实际从发展思路、发展规划、发展途径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大家就品种优化、技术改良、管理提升、产业融合、文化挖掘、品牌推广、组团销售等达成共识,泸县龙眼产业高质量发展“遇题解题”思路进一步清晰。
协商会后,泸县政协接续助力“破题解题”,深入开展调研考察,组织了3个龙眼种植大镇和县级相关部门负责人赴外地考察学习地标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和创新做法,形成专题报告呈送县委、县政府,提出“以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为指引,坚持‘稳规模调结构,拓市场增效益’的思路,着力推进粮经统筹的现代龙眼园区建设,将产业重心由‘基地数量开发’转向‘果园改造提升’,实现‘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唱响泸县世界晚熟龙眼之乡品牌”的“提档升级”的建议,得到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和积极采纳。
在政协搭台助推下,泸县龙眼产业在“提档升级”之路上越走越“欢”。今年3月,县委领导牵头召开2024年泸县龙眼产业发展专题研究会,部署开展龙眼“高换”工作;随后,泸县龙眼良种高换嫁接后管理技术培训会、全市龙眼栽培管理技术培训会和泸县龙眼种植、加工、销售技能培训班等一场场专业指导培训相继举办,农业专家实地“林下培训”,指导果农“上枝实操”,现场授技解惑,助推泸县龙眼实现从“高挂”到“高价”,进一步推动产业从“大”到“精”高质量发展……在专家的指导下,果农们还发展起“林下蜂蜜”,五月中旬起,龙眼花蜜进入采收期,龙眼蜜“甜蜜”上市,一棵树两种收入,盛开的龙眼花成为一种新的增收方式。泸县龙眼产业,正在向“甜蜜的事业”“华丽转身”。
高接高换、后续管理、加工销售……有专家们一次次“手把手”“传经送宝”,有各种“能量”汇聚龙眼“加持助力”,中国晚熟龙眼之乡的龙眼产业走上了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仅潮河一镇,与福建省农科院、泸州市农科院等机构合作,按照“一镇一品”布局,以“宝石1号”优良品种为主,已在后湾村、王庄村等核心区通过高换改良建成3000亩良种推广示范基地,以点带面、示范带动完成全镇龙眼“高换”5000亩优化龙眼品种结构,并持续推动“良种+良法+良技”集成推广应用模式,提升龙眼产业经济效益,预计年产量可达1.5万吨、产值约1.25亿元。
政协搭台聚力,助力龙眼“甜出圈”。有了“蜜方”的泸县龙眼产业,不断“提档升级”,成为乡村振兴的“甜蜜动力”。果农技术上放心、销售有信心,产业“淘”到了“蜜罐子”,发展稳得住“钱袋子”,满怀美好的憧憬沿着“甜蜜的事业”一路前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