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szjj > 中新网四川

营山县第十五届青少年夏令营活动圆满结束
2024年07月25日 15:42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7月25日电 (邹刚 郭一)近日,“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营山县第十五届青少年夏令营活动落下帷幕。短短三天时间的红色之旅,让营山中学、营山二中、化育中学等10所学校的80名学生收获满满。

  据了解,本次夏令营由营山县关工委、营山县委老干部局、营山县文明办、营山县教育科技和体育局、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营山县委员会联合主办,活动内容包括聆听主题宣讲、参观县内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观看红色电影、走进“两德”故里和拓展训练等。

  聆听主题宣讲 传承红色基因

  “本次夏令营是一次挑战自我、增长见闻、锤炼品性的良好契机,同学们将在本次夏令营中了解家乡发展的历史轨迹,探寻革命先辈的奋斗足迹,亲身感受家乡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亲眼目睹蒸蒸日上的发展图景。”开营仪式上,营山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华如是说。

  据了解,围绕“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主题,本次夏令营共安排了两场宣讲。营山县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宁幼康、肖炳成分别为参加夏令营的同学们作宣讲。宣讲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同学们聚精会神地聆听,全神贯注地思考,认真仔细地作记录,纷纷表示深受激励与启迪。

营员集体在营旗上签字。邹刚 摄
营员集体在营旗上签字。邹刚 摄

  “我们要争做爱党爱国、有远大志向的青少年,争做自立自强、始终奋发向上的青少年,争做勇当先锋、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青少年……”营山县西城中学七年级学生王子城说。

  “今后我们一定坚定不移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勤奋学习、不懈奋斗、甘于奉献,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营山县希望中学七年级二班学生何昔宸说。

  走进“两德”故里 感悟红色力量

  日前,参加营山县第十五届青少年夏令营的学生们走进仪陇县,踏上红色之旅。

  在朱德故居纪念馆广场上的朱德汉白玉雕像前,同学们整齐列队,敬献花篮,表达无限的敬仰之情。

  在朱德故居纪念馆,大家跟随讲解员的脚步,详细了解了朱德的革命生涯。“通过观看一件件珍贵实物、一张张图片、一篇篇文稿,我们进一步了解了朱德的丰功伟绩,感悟到他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鞠躬尽瘁的崇高风范。”营山中学七年级学生范馨予说,将不忘先辈奋斗历程,传承红色基因。

营员参观张思德纪念馆。邹刚 摄
营员参观张思德纪念馆。邹刚 摄

  在张思德纪念馆讲解员的引领下,大家依次参观了“谷雨时节”“红星照耀”“漫漫征途”“忠魂永铸”“为人民服务”五个展厅,领悟了张思德从一个穿百家衣、吃百家饭的穷苦孩子成长为一名光荣革命战士的光辉历程,聆听了张思德在平凡岗位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英雄事迹。

  在“两德”故里,同学们重温了那段激情燃烧的红色岁月,追思和学习了革命先辈崇高的精神风范,经历了一次灵魂的洗礼和升华,更进一步激发起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家纷纷表示,要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争做一名新时代的合格少年。

  了解家乡历史 根植红色信仰

  日前,在营山县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专题展厅“大美营山,档案为证”展陈前,同学们一边细细地观看,一边认真聆听讲解员的解说,明白了绥山朗水的由来,了解了发生在营山大地上的革命斗争史。

  “一张张历史照片,一件件珍贵实物,让我们在追溯历史中感受家乡蝶变,激励我们要有社会责任感,将来更好地建设祖国和家乡。”营山二中学生孙亦扬说。

  “我们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拥抱时代;我们是初升的太阳,用生命点燃未来……”在主题拓展活动中,学生们合唱《光荣啊,中国共青团》,并分享了自制的手抄报、绘画作品等。

  “我有幸参加了本次青少年夏令营活动。这段独特而充实的经历,如同一束耀眼的光,照亮了我成长的道路,让我对使命、感恩和奋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营山县西城中学学生刘海周表示,这次夏令营活动必将成为她人生中的一段珍贵记忆。

  “本次活动是一次公益活动,我们重点选择留守儿童、城市流动儿童等参加,旨在通过丰富的夏令营活动,增强孩子们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励青少年不负时代、不负韶华,立志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营山县关工委执行主任罗澜波表示,今后,营山县还将结合青少年成长实际,精心组织开展各类活动,力争把夏令营办得更有特色、更有意义。(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