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首页 > szjj > 中新网四川

四川宜宾:全力打造科技创新高地
2024年12月31日 21:07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韩金雨

  中新网四川新闻12月31日电 (吴平华 黄平)12月31日,四川省宜宾市召开科技创新发展大会,重磅发布了宜宾市进一步支持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若干政策,既为砥砺奋进的2024年圆满收官,也是对2025年乃至今后一段时期进行高瞻远瞩的谋篇布局。

签约现场。 黄平 摄

  近年来,宜宾市委、市政府坚定以科技创新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已成为宜宾现代化建设的鲜明标志。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正在宜宾加速崛起。

四川省宜宾市召开科技创新发展大会现场。黄平 摄

  科技创新汇集磅礴能量

  当前,宜宾现代化产业体系四梁八柱已基本形成,科技创新正在进一步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和发展。

  从解决制约主导产业发展的关键前沿性问题和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发展新赛道出发,宜宾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旗帜鲜明地提出“抓项目、促转化、引人才、拓空间、建平台、强基金、育主体”工作举措,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前不久,位于宜宾的普什汽模公司通过“揭榜挂帅”,与中国机械总院轻量化院签订复合材料高压RTM成型中试线建设,这是行业首条复合材料全工艺链中试线,打通了“装备+制品”的成套方案,为国内大规模、高效率、低成本生产复材打下了良好基础,也为普什集团切入新赛道提供坚实支撑。

  在宜宾市科技创新发展大会上,进行了新型研发机构及产业科研平台签约、科技型企业孵化器签约、传统产业“揭榜挂帅”科技项目签约。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孙以泽和丝丽雅集团董事长胡波上台签署合作协议。孙以泽代表团队揭榜了“绿色纤维生产的智能化全过程控制关键技术开发”这一重要项目。

  近年来,宜宾在全省率先实施以企业为主体的“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项目,积极推动科研成果固化为企业创新能力,促进企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加快建立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梯度培育体系。2024年,全市入库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1700家,居全省第三位;全市技术合同交易额突破100亿元,实现倍增。

  此外,宜宾创新实施新型研发机构“江源行动”,引进中科院、清华大学团队等国内知名高校院所、科研机构和科技型企业来宜,共建新研机构、产业科研平台。目前,全市已建成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76家,筑巢引凤集聚创新创业人才3万人,获批全省首个动力电池创新联合体和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

  “我深刻感受到了宜宾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广阔前景,深切感受到这座城市依托特色产业强力推动科技创新所展现出的雄心与魄力,在全国同类城市尤其是在中西部非省会城市中创新领先。”孙以泽说,近年来宜宾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积极引进和培育了一大批优秀科技人才和创新型企业,形成了良好的创新生态和浓厚的创新氛围。

  最高1亿元招天下贤才

  科技向“新”而行,创新提“质”增效。

  宜宾市科技创新发展大会发布了宜宾市进一步支持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若干政策。这些新政策涵盖了科技创新的多个领域,包括平台建设、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孵化载体、企业培育、人才支撑等6大方面共22条,将进一步推动形成科技创新“近悦远来”的生动局面。

  支持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矩阵。科技创新平台是科技创新的主要阵地,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宜宾将在“两个引进”和“两个建设”上着力,即:引进新型研发平台、引进产业科研平台,建设企业科研平台、建设重点创新平台。对引进培育新型研发机构、产业公共科研平台等,给予5年最高1亿元的运营补助支持。

  助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才能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宜宾将从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支持“揭榜挂帅”项目、支持科技项目、支持申报科学技术奖励等“四个维度”,提供具体支持举措,积极推动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单个项目最高补助1000万元。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成果转化是打通创新链和产业链的关键一环,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内容。宜宾将着力一手抓“技术转移机构”发展,一手抓“技术交易市场”建设,全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水平,推动更多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市场。相关科技成果交易可奖励100万元。

  支持孵化载体建设。高水平孵化载体是连接知识创新源头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桥梁,是培育自主创新企业和创业家的平台。宜宾将从招引运营机构、促进载体升级、提升孵化质量等“全链条、全过程、全方位”提供政策支持。给予相关孵化载体5年最高1500万元的运营补助支持。

  开展企业梯度培育。持续优化“高企—瞪羚—领军”科技创新企业梯度培育机制,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加速集聚。宜宾将构架起覆盖企业“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的“全生命周期”政策体系,积极发展科技服务业和科技金融,全力促进企业创新发展。相关企业备案奖励最高500万元。

  促进科技人才发展。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宜宾将进一步优化人才政策,加大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特别是要引进一批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和团队。符合条件的顶尖团队最高给予1亿元的综合补助。

  “宜宾良好的产业生态对我们团队非常具有吸引力。”中国科学院青岛能源所研究员崔光磊说,该团队与很多城市有过对接,最终选择落地宜宾,是因为充分感受到了宜宾的魄力与诚意,从“为主导产业赋能、为未来产业破局”的“江源行动”,到政府、市场齐发力多方位保障项目落地,不断增强了团队落地宜宾的底气。

  每年安排资金10亿元,“真金白银”支持科技创新……一系列支持科技创新的新政策,将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推动企业创新能力更强、科创平台转化效率更高、人才队伍成长更快、科技创新环境更好,为宜宾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