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首页 > szjj > 中新网四川

泸州:全力筑牢道路运输安全环保基石
2025年01月07日 16:19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1月7日电 (周丽 罗心平)2024年,泸州市运管局坚持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战,不断创新安全环保工作新模式,组织开展了一系列道路运输安全环保工作,全力指导帮助企业消除安全环保各类隐患,守牢安全环保底线,着力推动道路运输安全环保形势持续稳定向好。

  严把企业市场准入关系紧“责任链”。2024年,泸州市运管局将企业安全生产条件和环境保护要求作为市场准入和经营范围核准的重要依据,进一步规范企业资质审查内容,采取“联合审查”、多重把关方式,充分运用企业行政许可、到期换证、道路运输企业质量信誉考评、日常督促指导等契机,对市级层面审批的危险品运输企业、道路旅客运输企业等准入资质进行严格审核把关。督促指导道路运输企业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健全安全生产机构设置、确保“两类人员”足额配备等安全生产源头工作,夯实全员岗位责任制,强化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建设,全方位打牢道路运输行业基层基础。

  严格“两类人员”考核工作接好“警戒线”。泸州市运管局紧盯考核计划发布、考核组织等关键环节,狠抓考场考核纪律,不定期开展明察暗访,暗查有无“黄牛”从事考核中介,对考核现场进行督促检查,有效防范和处置违规、舞弊行为。定期组织考核人员开展警示教育、进行廉政提醒,确保考核清廉、公开、公平、公正。全年共组织道路运输、城市客运企业“两类人员”考核48场次。同时全面启动“两类人员”考核合格证明到期后延期工作,并协同区县交通运输局、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共核查5批次2946名“两类人员”到期人员履职情况,办理1180名“两类人员”考核合格证明延期工作。

  开展安全环保专项行动拧紧“安全阀”。根据市交通运输局安排部署,泸州市运管局大力开展“贯彻落实国务院安委会安全生产十五条措施”“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防灾减灾”“森林草原防灭火”“汛期安全”“大气污染防治”“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大整治”等专项行动。紧盯岁末年初、春运、暑期、汛期、重要节假日等重点时段,指导道路运输企业开展各项安全生产工作,大力宣贯《道路运输企业城市公共交通企业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全面夯实道路运输安全基础,确保全市道路运输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

  强化超长客运班线安全风险评估打好“主动仗”。筑蓉(G7512)高速全线贯通后,相关客运企业为适应客运市场变化发展,竭力提升旅客出行安全性和舒适度,均提出调整运行线路需求。泸州市运管局于2024年4月组织第三方评估机构及川泸运业等8家企业,对筑蓉高速古蔺至贵阳段线路进行安全风险考察评估,对中特长隧道、长下坡、特大桥、危险路段等影响安全的风险点详细摸清底数,作为下一步为企业制定运行线路、风险防范措施的依据。全年共指导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全市27条在营800公里以上客运班线开展安全风险评估,共完成安全风险评估32条,调整线路单项评估16条、更新车辆单项评估19条、从业人员变更评估1条。

  大力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把好“治污源”。2024年初,泸州市运管局通过走访、座谈等方式,对本市道路运输行业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现状进行深入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全面掌握我市道路运输行业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研判需求和趋势。2024年以来,道路运输领域新增或更换新能源车辆共143辆,其中巡游出租汽车67辆、新能源公交车50辆、客运车辆26辆,目前全市清洁能源公交车总数达1137辆(其中CNG282辆、插电式混合动力283辆、纯电动572辆),新能源或清洁能源巡游出租汽车达2008辆(其中CNG1589辆、插电混动或纯电动419辆)、新能源客运车辆达600辆。

  做好防灾减灾应急运力保障构建“保障线”。泸州市运管局及时向行业企业推送各类气象、地灾等预警信息,建立完善各等级灾害预警信息应急处置机制,明确处置流程,确保按照不同级别及时响应,强化短临预警预报信息传递,做好预警跟踪反馈,确保叫应喊醒。期间,不仅督促道路运输企业开展对途经预警区域的营运车辆运行线路开展风险评估,而且还制定并调整发班时间、绕行和停运等管控措施。指导区县交通运输局、道路运输企业开展应急运力储备工作,发挥大型道路客、货运输企业在应急运力保障中的积极作用。区县常备应急运力以普通货物运输车辆为主,大型物流运输、集装箱运输、冷藏保鲜运输车辆作为补充,市级常备应急运力在此基础上补充危险货物运输、罐式容器运输车辆,客运方面兼顾大、中型等不同车型车辆,确保应急运输车辆车型结构合理,为应急运力调用提供强有力支撑。(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