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首页 > szjj > 中新网四川

广元利州:项目建设筑牢高质量发展“压舱石”
2025年02月19日 11:43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2月19日电 (冯小珈)新开工项目厉兵秣马,在建项目快马加鞭,建成项目达产投用……2024年,对于广元市利州区而言,是一个丰收年。

  这一年,全区上下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紧盯关键任务和重点环节,坚持靶向施策,狠抓执行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持之以恒抓创新抓产业抓项目,推动经济快速增长。

  这一年,一批技术含量高、支撑作用大、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纷纷落地开花结果,构成了利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图景。

  项目谋划 为高质量发展“蓄后劲”

  2024年,利州区“按照‘一个项目、一个领导、一支队伍、一套计划’标准,制定更加详细的‘作战图’‘施工图’,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切实以高质量项目引领建设具有利州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2024年5月,利州召开2024年项目投资“百日攻坚”行动推进会,总结经验、梳理思路,为下一步推动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找准了路径。

  谋定而后动,笃行以致远。“我区自成立项目谋划专班以来,项目储备数量显著增加,项目整体推进效率明显提高。”利州区发展和改革局局长陆晓芳介绍,2024年,全区动态谋划储备项目353个,总投资额达2078亿元以上。涵盖了食品产业、机械电子、清洁能源、新型建材等多个领域,确保项目建设形成良性循环。

  2024年,利州区围绕国家政策支持的重点领域,充分运用国债、专项债以及中省预算内资金等政策工具,扎实推进项目谋划工作。全年成功争取到51个项目落地,到位资金达13.57亿元,为后续项目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源头活水 打好招商引资“主动仗”

  2024年开年,利州区动员全区上下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全力以赴拼经济,释放出“大抓项目、大抓招商”的强烈信号,吹响了“实干为要”的行动号角。1月19日,招商小分队赴成都、德阳等地,围绕食品饮料、文化旅游等产业开展投资促进活动。2月21日,澄明产业园—广元川味预制食材产业园项目举行签约仪式。

  如何构建全员招商、精准招商新格局?利州聚焦食品饮料、机械电子、铝基新材料等主导产业,同时寻求商贸物流、现代服务、康养旅游三大优势产业方面的突破,积极培育低空经济、智能制造等新质生产力,从政策供给、企业诉求、市场需求等方面去寻找“共振点”,改变“大水漫灌”的传统思路,绘制“招商图谱”,“按图索骥”实施精准招商。

  沿着“路线图”,利州开启了招商引资“全速模式”。

  “欢迎大家来利州走走看看、投资兴业。”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率先垂范,“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加深与商协会、社会组织的沟通走访,开启与中介机构合作新模式,高水平参与知名企业四川行、西博会等重大活动,先后赴成都、兰州、西安、重庆等地举行利州区2024年招商引资暨文化旅游专场推介会,寻找合作机会,沟通落地需求,持续扩大“朋友圈”。

  2024年,利州累计开展合作洽谈120余次,成功签约“利州红梨”精深加工等项目31个。全年到位市外资金51亿元,外商直接投资到位资金1956.7万美元,排名位居全市第一。

  牵住“牛鼻子” 项目建设接二连三

  中煤广元煤电一体化、剑蜀食品二期等117个项目落地开工,七里山风电、大荣快速通道等36个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宝轮中学综合楼、鲲鹏奇趣乐园等10个重点项目相继竣工……随着高质量项目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一幅项目建设的壮美画卷正在利州大地徐徐铺展开来,成为全区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加速器”。

  四川省首个“两个联营+”(“煤炭与煤电”联营、“煤电与新能源”联营)示范项目子项目——中煤广元燃煤发电项目,仅用14个月就破土动工。“目前,在保证质量和安全的前提条件下,我们优化作业流程,两班倒进行作业,预计2026年竣工投产。”中煤广元煤电一体化项目相关负责人罗兴宇说。

  作为全省“十三五”以来首个核准新建的煤电项目,中煤广元燃煤发电项目预计年发电量为90亿千瓦时,预计年产值超40亿元。

  同一时间,位于利州区宝轮食品工业园的澄明产业园——广元川味预制食材产业园项目正在加快建设,力争2025年5月建成。该项目是利州近年来投资规模最大的“链主型”食品饮料产业项目,将有效带动“销售-工厂-农业”的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全面建成后,预计可容纳10-15家企业入驻,年总产值有望突破30亿元大关,提供超过1600个就业岗位。

  抓项目就是抓发展,谋项目就是谋未来。一个项目就是一个新的增长点,一个产业就是一个新的增长极。借助项目建设这一强大引擎,利州必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潮中乘风破浪、扬帆远行。(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