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首页 > szjj > 中新网四川

宜宾燃面:出圈走红 飘香迎八方宾客
2025年04月28日 12:59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4月28日电(吴平华 蒋雪梅)“3号桌,一两燃面,提黄”“6号桌,二两荤燃,中辣”……28日,清晨的宜宾街头,面馆蒸腾的热气裹挟着麻辣鲜香,店员的吆喝声此起彼伏,一碗碗红亮油润的燃面被端上桌,筷子翻飞间,一座城市的味觉被渐渐唤醒。

正在制作宜宾燃面。蒋雪梅 摄

  走在宜宾的大街小巷,能看见许许多多的面馆,三五张条桌挤满了食客,有人埋头猛嗦,有人端着碗坐在街边。

宜宾燃面。蒋雪梅 摄

  宜宾人的一天,大多是从这一碗燃面开始的。有人说:“吃过宜宾燃面,天下再无面。”面在宜宾人心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百年燃面 市井美味藏温情

  关于燃面的起源,民间流传着一个故事。清朝光绪年间,四川大旱,庄稼绝收,百姓饥困。叙州一位陈员外不忍见乡亲受苦,设法购得三千斤面粉赈灾。恰逢他六十大寿,有百姓感念其恩,特制一碗无水干拌面献上——芽菜、花生碎、红油、香葱层层堆叠,面条干爽筋道。

  寿面端至陈府门前时,鞭炮火星溅落,竟将面条点燃。陈员外见状大喜:“燃者,旺也!”果然,次年风调雨顺。从此,“叙州燃面”风靡街头,成了吉祥兴旺的象征。

  但真正让燃面扎根市井的,是长江码头的挑夫们。两百斤一担的水,从江边挑到城里,换来的脚力钱刚够换一碗燃面。重油无水,饱腹耐饿,这一碗面支撑着他们扛起生活的重担。燃面里的每一滴红油,都浸着劳动人民的汗水与坚韧。

  从街头巷尾的早餐摊,到2011年入选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道起源于清朝光绪年间的川南小吃,历经百余年,成为川菜文化的又一张烫金名片。

  街角坚守 二十余年人气旺

  开了20多年的刘臣街燃面,虽然处在街头一个不起眼的角落,但每到早餐时间,这里总会聚满来自市区各个方向的人。他们或挤在20平方米的门店内,或端着碗坐在街边小板凳上排成一排,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虽然每天要站五六个小时,刘臣街燃面经营人卓燕还是乐此不疲,她认为,哪怕只是个小面馆,也要用心做。“平时每天要卖100斤左右的面,还有在广州、北京读书或工作的顾客,专程到这里打包几十份带走。”让卓燕印象深刻的是,每到节假日,店内就会多一些慕名而来的游客。

  今日宜宾,大街小巷里有数以百计的面馆售卖燃面。许多慕名而来的外地游客来到这座城市,应着店员们的吆喝声,进入店铺,落座吃一碗宜宾燃面,打卡万里长江第一城的地道韵味,便觉不虚此行。

  非遗手艺 “面道”里的绝活

  “和面不用水,全凭鸡蛋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魏亚林揭开燃面的制作秘诀。面团要经过“三揉三推三压”,才能筋道弹牙;面条下锅,浮起即捞,只煮七八分熟,确保干爽不黏;拌面时,秘制香油、油辣椒、花生碎、宜宾芽菜层层叠加,才能红亮油润,香气扑鼻。

  “欠火胜似过火,面条才能松而不散,点火即燃。”魏亚林说,吃燃面,必配一碗酸菜汤或口蘑汤,既解辣又润喉。麻辣在舌尖炸开,醇香在唇齿回荡,一碗下肚,让人酣畅淋漓。

  出圈走红 燃面飘香迎客来

  2023年央视中秋晚会对宜宾燃面进行专题录播,2024年央视《非遗里的中国》对宜宾燃面深度报道,2025年央视《八方联动,璀璨迎新》栏目宜宾燃面惊艳四方……如今,宜宾燃面早已走出四川,飘香各地。

  未来,这碗承载着宜宾精神的燃面,将让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透过筋道的面条与滚烫的红油,读懂宜宾、爱上宜宾。正如那被点燃的面条,终将在时代的薪火相传中,燃烧得愈加炽热而悠长。

  这个“五一”,宜宾向外地游客发出邀约。“三免三游”活动中,一张身份证就能解锁最地道的燃面体验。来宜宾,寻一处街边老店,品一碗宜宾燃面,在火辣的味道中感受一次“舌尖上的传奇”。(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