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txsc > 中新网四川

龙马潭创新“五线工作法”共绘城市民族团结同心圆
2024年01月26日 14:22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1月25日电 (王思玉 王磊)近来,泸州市龙马潭区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在龙马潭区小市街道创新城市民族“五线工作法”,积极引导辖区内汉族、回族、苗族、彝族等18个民族群众,携手共绘城市民族团结进步最大“同心圆”,有形有感有效助推龙马潭区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高位推动,织密“组织线”。搭建“街道—社区—单元网格”三级城市民族工作体系,主动融入城市基层治理。街道层面,建立街道党工委统一领导、街道办事处分工负责、辖区各企事业单位共同参与的民族工作共治机制。建立督导检查和目标考核工作机制,完善督查责任、专项督查和督查通报等制度,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纳入目标绩效考核,并开展专项督查16次。社区层面,建立社区党委书记任组长,社区两委委员、少数民族代表、居民代表等共83人为小组成员的社区民族工作小组,推动社区党组织和辖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共同组建区域化社区大党委,召开区域化社区民族工作推进会12次,交流经验、研判工作、解决问题。单元网格层面,邀请网格优秀党员、少数民族群众骨干等,组建有针对性服务的“石榴籽”调解组、就业引导组、权益保障组、环境保护组、文艺娱乐组等5支志愿服务小组,并为每个小区、楼道选聘1名热心居民作为民族工作联络员,推动形成民族团结全覆盖工作格局。

  全民动员,延伸“宣传线”。坚持全覆盖深入学习宣传,通过连“点”成“线”扩“面”,着力打造点上出彩、线上开花、面上结果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新格局。“机关+社区”深入学。街道党工委扛起主体责任,将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纳入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内容,组织机关和社区干部开展“专题讲座”“读书分享会”“知识竞赛”等8场次。“线上+线下”齐发力。线上利用“两微一端”等新兴媒体,向各族群众宣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内容,累计推送民族团结先进人物事迹、历史文化故事、法律法规常识等信息860余条,厚植民族文化情怀。线下利用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和网格化管理平台,成立一支由25名网格人员组成的“流动宣传员”队伍,推动民族团结宣传服务进社区、企业、学校、宗教活动场所等“七进”活动。截至目前,组织开展集中宣传7场次、专题宣讲5场次,发放相关资料6000余份。“教育+文化”相融合。以教育建设和文化建设为抓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城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全过程。组织优秀教师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思政课17场次,着力打造“蒋兆和故居”现场思政课等示范精品课程。举办“酒城大舞台”周周演、民族文化节、孝老敬亲、民族团结大型祈福等,定期组织各族群众开展民族团结主题观影会、趣味运动会、读书会、民族歌舞展演及书画摄影等活动,累计近117次,参与人数达到2万多人次。

  创新载体,强化“阵地线”。创新打造“一中心、两基地、四工作室”,服务辖区各民族群众,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深度融合发展。“一中心”即社区便民服务中心,设立“石榴籽”便民服务窗口,通过一站式服务、网上服务、“两微一端”服务、预约服务等方式,为各民族学生和群众提供入托入学、法律援助、劳动就业等服务11人次,慰问少数民族困难群众12人。“两基地”即龙马潭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教展陈馆和小市街道民族团结爱心互助站,围绕政策法规咨询、医疗就业指导、矛盾化解等方面开展工作,全面介绍民族习俗、讲述民族故事、展示民族文化和民族工作成果,全力开拓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局面。“四工作室”即“石榴籽”调解室、“石榴籽”活动室、民族政策宣讲室和民族文艺创作室,为各民族群众提供法律咨询、纠纷调解、民族政策宣传讲解、民族文创活动等服务。自成立以来,工作室共调解矛盾纠纷113件,开展民族政策集中宣讲32场次,推出民族文创作品8个。

  培育典范,扩大“影响线”。打造民族特色街区。深度挖掘辖区内独特的资源禀赋,建成一条具有回族特色的商旅文化古街——卿巷子,展示了一个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充满活力、多元化的多民族聚居文化街区,为各民族群众提供丰富的文化体验和商业机会,进一步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培育民族特色企业。鼓励和大力支持“雪花棉絮”“清真異味轩牛肉馆”“鸿盛祥作坊”“生发荣作坊”等民族特色企业发展传统手工业、特色美食、酿酒产业等,带动周边群众3000余人就业创业、共同致富。其中,“雪花棉絮”荣获了省级“连续二十年产品质量信得过企业”的荣誉称号,“清真異味轩牛肉馆”成为泸州独具特色的传统美食,促成具有近200年历史的鸿盛祥作坊等四家酿酒作坊成为泸州老窖高端原酒生产酿酒基地,为传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技艺做出了积极贡献。选树民族先进典型。将促进民族团结纳入“五好家庭”“文明家庭”“道德模范”“龙马潭好人”等先进模范的评选条件。截至目前,辖区内获评省级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1名,市级五好家庭、“健康家庭”2个,龙马潭好人1名,区级最美家庭、平安家庭等40余个,发挥先进典型的表率作用,激发更多群众积极投身民族团结工作,形成共同参与、共同推进、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

  助力治理,筑牢“稳定线”。以“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工作目标,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与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有机结合,全力构建街道和谐新局面。探索“积分制”交流服务。探索公益服务积分制模式,吸引各民族群众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踊跃参与到社区党建共创、文明共建、治安共管、卫生共抓等社会公益活动,营造“用积分记录新风、用积分兑换服务、用行动传递正能量”的社区治理良好氛围。共开展“邻里和谐一家亲”“健康巡诊”等31次专项工作,累计3320余人次主动参与到治理工作当中。纳入“网格化”社会治理。建立“网格发现、社区呼叫、街道统筹、分级响应、协同处置”机制,吸纳46名民族团结志愿者进入“小市管家”队伍和20个社区网格工作室,对清真寺等各民族聚集活动场所进行安全检查57次,及时掌握各族群众动态和维稳信息,高效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和安全隐患30余件。推动“公益性”社会服务。建立互帮互助机制,号召各民族群众向留守老人、困难群众捐资捐物。街道慰问困难群众16人,其中少数民族困难群众7人,共计3500元;辖区回族群众主动为各民族困难群众捐款2万余元,坚持每年对本民族的80岁以上老人和大学生放发慰问金,累计6万余元;回族群众代表积极相应政府号召,在疫情期间为上千余名抗疫志愿者赠送爱心餐2000余份,融洽各民族群众之间的关系,促进民族团结互助、和睦共处。(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