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首页 > txsc > 中新网四川

四川: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工程书写“石榴花开”新篇
2025年08月12日 15:09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8月12日电(记者 王鹏)石榴花开,灿然如锦。从高山深处的彝寨新村,到街头巷尾的“积分超市”;从操场上传来的竹笛与鼓点,到苗乡星空下的帐篷灯火……一个个生动的场景,正在书写四川民族团结进步的新篇章。

  近年来,四川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工程,创新实施“四个一批”——建设一批示范村、示范社区、示范学校、示范基地,着力打造理论研究、产业发展、民生改善、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宣传教育“六个示范”,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系统融入全域发展。

  山村蝶变,民族团结之根深植高山村落

  走进峨边彝族自治县新林镇茗新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充满生机的乡村新画卷:宽敞整洁的道路、色彩斑斓的民居、绿意盎然的小菜园,孩童嬉戏于校园,老人闲坐烤火,妇女聚在一起刺绣谈笑——这是茗新村群众幸福生活的日常。

图为峨边彝族自治县新林镇茗新村。记者 吕杨 摄

  这个由大小凉山八县彝族群众自发聚居形成的“八县村”,曾长期处于“无规划、无管理、无服务”的“三不管”状态。转机始于2017年,当地正式设立茗新村,实施集中安置、配套建设等一系列帮扶举措,建成彝家新寨、易地搬迁安置房、廉租房,完善道路、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初步构建起宜居宜业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雏形。

  “住上好房子只是起点,鼓起腰包、改变观念,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新林镇镇长韩平说。近年来,茗新村以中药材为主导产业,引入企业建设天麻无土栽培基地,通过“工厂化+林下种植”模式,带动群众共同致富。

  文化振兴亦未缺席。茗新村打造“彝步千年·文旅新寨”综合体,发展彝绣、歌舞、民俗餐饮等产业,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游客慕名而来,群众在家门口吃上了“文化饭”。

  而在马边彝族自治县的小谷溪村,“穷帽子”也已摘下。“这里曾是‘五难村’,交通、饮水、上学、就医、增收样样难。”该村党支部书记立古罗波介绍,经过10年持续帮扶,山村道路畅通了,茶园、茶厂拔地而起,绿茶、茯茶、茶啤等特色产品不断涌现,2023年脱贫户人均收入达1.52万元。

  互嵌融合,民族团结之花绽放社区街巷

  在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沙坪镇东风新城社区,居民李春娥正在“积分超市”用10积分兑换生活用品。“虽然不多,但我觉得很有意义。”她说。

  “积分超市”是四川创新社区治理、建设“互嵌式”社区的一项探索成果。该社区自2019年成立以来,已汇聚汉族、彝族、回族等多个民族居民。通过设立“七彩东风志愿服务队”、老年助餐点、便民门诊,社区在服务中提升群众的归属感;通过常态化开展元宵节、彝历新年等文化活动,各族居民在交流中加深认同。

  “共居共建、共事共乐,是我们追求的目标。”社区支书赵莉说,积分制度既鼓励居民参与治理,又强化了邻里之间的互动与融合。

近日,宜宾市金沙江社区居民在一起学习化妆。记者 王磊 摄

  在宜宾市金沙江畔的金沙江社区,民族团结进步理念同样在细微处可见。社区党委书记杨永康是一名苗族干部,10年来带领居民以文化为纽带构建“石榴红”大家庭。

  这里有“舞动金沙”群众艺术节、民族知识培训、“美学课”“心理课”等活动课堂,还有为老服务的社区食堂和年收入超49万元的社区经济组织。居民通过“榕言议事点”共商社区事务,民族关系融洽,治理更有温度。

  “民族团结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日常生活中的互帮互助。”杨永康说,在“互嵌式”社区里,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绘制着幸福和谐的社区画卷。

  润物无声,民族团结意识扎根校园

  在宜宾三江新区第一实验小学,鼓声震天,身着民族服饰的孩子们在操场上敲击着“中国鼓”,用稚嫩的动作演绎着千年文明的节奏。这是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一道缩影。

  校园内,“童心向党·民族一家亲”墙绘生动展示了各民族团结一心的美好画面;教学楼中,学生们专注地练习竹笛;“微型民族馆”中,孩子们以班级为单位研究各民族文化,绘画、剪纸、泥塑、手工,样样精美。

  六年级羌族女孩张怡然,在分享民族文化中建立起自信,也激发起对中华文化的热爱。“长大后我想当老师,让民族文化之花在校园继续绽放。”张怡然说。

  在峨边彝族自治县职业高级中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更是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这里有汉族、彝族等学生970余人,其中,彝族学生占比超过九成。学校开设无人机课程,服务本地农业运输;机电、水电专业聚焦山区资源优势;食品专业则将彝族传统技艺融入现代工艺。

  学生海来石里通过“东西协作”项目赴绍兴实习,现任成都某酒店主管。卢芸丽学成后创办广告公司,服务本地政府、学校和乡镇。数据显示,学校近十年培养技术人才8000余人,就业率98.5%,升学率超95%。

  “我们创新‘互嵌式’育人机制,让学生既学技能也学团结。”校长夏云华说,学校还设有彝绣工作室、月琴培训室,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在教育中深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旅赋能,民族团结图景展于山水之间

  赤水河畔,云雾缭绕的山谷中,一座名叫“太平”的古镇悄然苏醒。在一处幽静的院落里,79岁的胡敬华老人坐在竹椅上,手执一本发黄的笔记本,为游客讲述红军“四渡赤水”的故事,声音浑厚,眼神坚定。

  “我小时候就在赤水边拉纤,见过河里漂来的红军木筏。”他缓缓地说。30年来,他义务讲述红色历史,院子成了“课堂”,游客成了“学生”。这个古镇,也因为红色记忆与民族情谊交织,而逐步焕发新生。

图为胡敬华在讲述红军故事。记者 王磊 摄

  曾经的太平古镇,交通不便、产业单一,一度沉寂。但近年来,当地政府大力修缮古街古巷,完善水电路网,植入文化旅游资源,让“红色基因”与“民族风情”水乳交融。如今,非遗体验馆、民族服饰馆、苗药养生店、民宿咖啡馆等文旅业态密布街巷,一批又一批游客沿着历史的脚印而来,在山水之间触摸民族团结的温度。

  “我们打造的‘古镇祈福·迎春百家宴’民俗品牌,吸引了汉、苗、彝等多个民族百余户家庭参与,以长街百家宴架起了民族团结连心桥。此外,融合民族元素创排《四渡赤水出奇兵》实景剧、《赤水河上的密电码》情景剧等,推动红色文化+民族文化联动发展。”太平镇组宣委员雷勇说,通过这些活动,不仅赋予了古镇更多的文化内涵,也以旅游促进了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

  据四川省民族宗教委介绍,四川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为抓手,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工程为载体,目前已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89个、省级示范区示范单位1016个。

  从茫茫山村到热闹社区,从活力校园到悠悠古镇,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工程正以系统化、创新性思路深耕厚植。下一步,四川将全力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在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征程中,书写更多“石榴花开”的动人篇章。(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