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whty > 中新网四川

精心“把脉疗养” 成都东华门遗址外场保护工程接近尾声
2022年10月08日 13:16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10月8日电 (杜成)8日上午,国庆长假后上班第一天,在距离成都市天府广场仅500余米处的东华门遗址上,中铁科研院西北院文保中心的工作人员又开始忙乎起来。据该中心透露,东华门遗址外场保护工程已接近尾声,目前正在进行原址回填。根据规划,这里还将建设东华门考古遗址公园和展览馆,市民和游客届时可一睹成都东华门遗址数千年的历史芳华。

东华门遗址外场区域。
东华门遗址外场区域。

  站在东华门遗址保护工程场外,迎面而来的就是宽阔宏大的遗址现场,足足有四五个操场这般大,与成都体育中心近在咫尺。将遗址土体砖石进行完好遗存,对木构文物等进行细致呵护……文保工作人员就在这里打捞历史,精心为遗迹遗址“把脉疗养”,运用科技手段开出保护“处方”。

检测微生物病害治理后的效果。
检测微生物病害治理后的效果。

  据中铁科研院西北院文保中心东华门遗址项目技术负责人王捷介绍,从今年4月开始,该院在此开展遗址本体保护工作,本次开展的文保工程集中于遗址外场,总面积约20000平方米。

清理后的明代道路排水沟。
清理后的明代道路排水沟。

  “由于东华门遗址考古发掘后大部分处于露天保存状态,受雨水、温湿度变化等自然因素影响,遗址本体材质病害发生严重,土体及砖石遗存主要存在植物病害、微生物病害、表面风化病害等。”王捷介绍说,该院文保工程主要包括微生物治理、砖构文物表面污染物清除、防风化加固保护及部分坡体稳定性加固等。

使用高压蒸汽清洗机清洗遗迹杂质。
使用高压蒸汽清洗机清洗遗迹杂质。

  中铁科研院西北院副总经理、文保专家王逢睿表示,如何更好地保存东华门遗址文物的原本面目,最大程度地展示文化遗产,是整个考古、文保团队要面临解决的问题,因此“动态保护”尤为重要,比如在本体保护方面,文保工作人员要首先进行动态监测,根据文物本体赋存环境的变化等适时调整保护施工方案,利用现代化科技保护手段进行动态化施工。

采集砖构文物表面微观信息。
采集砖构文物表面微观信息。

  “我们在文物微生物的防治中,根据最早设计方案可能需要使用3次药剂,经过现场测试后,文保人员发现3次根本无法解决问题,因此就再次调整方案,直到实现完美的防治效果。”王逢睿说,为了更好地保护古遗址,田野考古工作结束后,发掘现场常常会被回填。在东华门遗址外场,文保团队采取的是保护性回填方法,主要是为了将来遗迹有机会被重新清理出来时不被损坏。

对现场考古梁进行清理保护。
对现场考古梁进行清理保护。

  以前在工程人眼中,文保工程首先就是对土石质等物质遗存进行加固,如今文保工程已经有了很大转变。“我们的保护需要更多向文物、文化信息留存方向转变,使它们能‘延年益寿’,并且想办法让历史遗存与市民的文化生活更好地联系起来,让文物活起来!”王逢睿表示。

  王逢睿介绍,在东华门遗址保护工程中,文保工程团队计划将散落留置在场地内多个朝代的砖石再次利用起来,把这些历史的原件纳入后期展示保护中,以便今后在原地重获一席之地。“这个建议也得到了考古部门的一致认可,今后它们将在遗址实体、标识展示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王逢睿说。

  据了解,东华门遗址考古发掘已持续多年,2013至2019年,经报国家文物局批准,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在青羊区东华门街至成都体育中心一带,发掘揭露出大面积的古代城市遗存,主要包括秦汉六朝大城生活区、隋唐至两宋摩诃池池苑园林区、明代蜀王府宫城建筑群等。它的发现,为研究长达2300余年的成都城市史提供了珍贵参考依据,是考察成都古城形态及其演变进程的文物窗口和时空坐标。(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