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whty > 中新网四川

四川文旅 谋新求变
2023年09月27日 14:06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9月27日电 (王利文 唐倩)今年中秋、国庆假期“合体”。数据显示,在9月15日中秋国庆假期首日火车票开售当天,川内多条铁路线路售票告罄,成都再次成为全国热门旅游城市。当下亮眼的势头,正是四川文旅市场强劲复苏、繁荣向好的生动写照。

  四川拥有丰富的自然风光和人文资源,是全国的文旅大省。近年来,四川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依托优势资源,不断探索文旅融合新路径,推动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用好用活民族文化和非遗资源,探索农文旅资源促乡村振兴新路,打造出独具巴风蜀韵的全域旅游新高地。目前,四川文旅产业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中融合发展,巴蜀文化影响力和四川旅游吸引力持续提升。

  三苏祠古筝秀。杜齐摄
三苏祠古筝秀。杜齐摄

  推动历史文化资源转化,巴山蜀水走向世界

  因苏东坡而得名的眉山市东坡区,是苏洵、苏轼、苏辙的故乡。古建筑维修、三苏藏品征集、展陈改造提升等工作加快推进,“中国有三苏——眉州苏氏家国情怀”主题展、东坡文化“六进”活动筹备举办,现代舞诗剧《诗忆东坡》创排……为传承弘扬三苏文化,以三苏祠为核心的系列活动,正进一步提升三苏文化的热度。

  同时,作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东坡区着力打造“三苏文化主题游”“东坡美食体验游”等精品旅游线路。2022年,该区接待游客939.3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7.82亿元人民币,均居眉山市第一。

  无独有偶,杜甫的“门泊东吴万里船”等流传千年的诗篇,仍在成都锦江两岸续写。如今,“夜游锦江”成为成都经典旅游IP,乘坐古色古香的乌篷船,从东门码头顺流而下,光影交错间,两岸风光尽收眼底,一幅“巴蜀韵”“中国风”“国际范”的生活美学地图徐徐展开。

  据介绍,“夜游锦江”项目利用数字光影技术,为游客带来沉浸式夜游文化体验。“李白”“杜甫”持扇吟诗,东门码头曾经的繁华被复原……成都通过历史人物、文物、场景再现,为市民游客揭开“藏在城市里的一首诗”。今年1月至8月,“夜游锦江”项目累计接待280万人次,同比增长617%;产生消费约90万人次,同比增长718%。

  当前,四川正开展系统性考古勘探和重点发掘,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和三星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加快推进;为深入挖掘川渝石窟寺的突出价值和丰富内涵,川渝携手打造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四川将散落在各地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创新性转化、创造性发展,一张张闪耀的历史文化名片,让巴山蜀水走向世界。

  用好民族文旅资源,唱响文旅“最炫民族风”

  观看了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简称阿坝州)茂县的中国古羌城的开城仪式后,来自山西太原的游客刘明直呼“震撼”,“我想进一步了解羌族文化。”

  羌族有“云朵上的民族”之誉,主要分布于四川省阿坝州、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等地。地处茂县的中国古羌城,如今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特色旅游景区。景区围绕羌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在静态展示和活态展演方面进行规划,从2013年开放至今,已接待国内外游客近600万人次。

  “曾经比较分散的羌文化,如今在景区集中展现,有利于其保护、传承与发展。”羌文化专家陈海元表示,游客通过具有浓郁风情的羌族建筑和歌舞、仪式等活态展演,感受羌族的民风民俗与历史文化魅力。

  四川是全国最大彝族聚居区、第二藏族聚居区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区,凭借绚烂多彩的民族文旅资源,四川积极探索民族文化创新发展新模式。在羌文化保护传承发展方面,四川建立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开展抢救保护和区域性整体保护。截至目前,阿坝州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20项,省级项目101项,州级项目552项,四级非遗名录项目总数位列全省首位,跻身全国第一方阵。

  火把节是彝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为当地文旅产业发展注入动力。在第八届凉山彝族传统火把节暨夏季清凉凉山游系列活动期间,火把狂欢体验、民族电影周、彝族传统选美、大凉山美食大赛等活动陆续开展,凉山成了众多游客的旅游目的地。

  此次火把节加速了彝族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真正实现文化资源搭台、文旅产业唱戏。凉山州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数据显示,此次火把节期间,全州共接待游客346.75万人次、同比增长217.59%,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9.88亿元。

  在用活民族文旅资源,强化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方面,四川文旅脚步从未停歇。近年来,四川围绕民族村寨和“非遗+”等优势资源,唱响“最炫民族风”,激发民族地区文旅新活力。四川不断打造的全域旅游新高地,正推动民族地区绘就出兴村富民新画卷。

  宜宾三江口。宜宾市委宣传部供图
宜宾三江口。宜宾市委宣传部供图

  整合乡村农文旅资源,青山绿水催生“美丽经济”

  一到夏天,距眉山市主城区10公里的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绿浪翻滚,稻香阵阵,吸引来自各地的游客打卡。该村现有高标准农田3340亩,依托农耕文化、坝坝文化、村落文化、灌溉文化等,永丰村整合特色资源,构建“农旅+”环线,先后接待游客超27万人次,已成为“茂林修竹、美田弥望、水清稻香、白墙黛瓦”的乡村振兴典范。

  通过发展“美丽产业”,走出乡村振兴的“蝶变”之路,在四川并非个例。雅安市荥经县龙苍沟镇,通过推动以大熊猫为特色的文旅融合发展,实现从“荒山”到“青山”再到“金山”的转变;理县米亚罗镇吉柯村是全县海拔最高的高山远寨,围绕青山绿水、冰天雪地、嘉绒文化等特色,变成远近闻名的田园藏寨体验点;位于绵阳北川的石椅村,充分发挥禹羌文化等资源优势,打造“川西第一羌寨”,去年累计接待游客20万人次。四川各地乡村根据当地实际和资源禀赋,促进文旅产业发展,在青山绿水间催生“美丽经济”。

  在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建设的层层浪潮中,四川深入挖掘旅游资源,大力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旅游品质近年全面提升。截至2022年底,“天府旅游名县”数量已壮大至39个,这一金字招牌不断擦亮,在县域文旅经济和全域旅游深入发展中,发挥着引领作用。随着美丽四川建设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先行区持续打造,不久的将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这一独具巴蜀韵、中国风、国际范的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将从重大文旅战略变为现实。(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