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whty > 中新网四川

“成都非遗少年行” 开启非遗音乐研学之旅
2023年11月30日 11:30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11月30日电 (唐倩)近日,由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推出的“成都非遗少年行”青少年研学活动第十期顺利开展。

  本期特邀成都非遗基地校的学生们,以“蜀派古琴”为主题开启非遗音乐研学之旅,了解古琴及背后的成都非遗音乐故事。在永陵博物馆内,少年们邂逅了墓内精美绝伦的石刻二十四乐伎,它生动再现了唐末五代时期宫廷乐舞的演奏场景。成都自唐代便是东方音乐之都,蜀派古琴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更是让少年们见证了流淌在音符里的蜀地音乐。

 “成都非遗少年行”第十期活动现场。(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供图)
“成都非遗少年行”第十期活动现场。(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供图)

  古琴作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是中国古典音乐中独具民族特色的艺术明珠,“桐木为琴体,纯蚕丝为弦索”,拨弹以发出悠扬的琴声。蜀派古琴又称川派古琴,是中国古琴演奏艺术的主要流派之一,主要流行于成都及其周边区域。它具有燥急奔放、气势宏伟,兼具仙意、浪漫的特征,拥有“七十二滚拂”等特色技法。青羊琴馆馆长张婷婷以一曲高山流水,给孩子们娓娓道来蜀派古琴的历史与琴韵。

  在永陵博物馆,少年们还见到了栩栩如生的石刻“二十四伎乐”。它生动地再现了前蜀宫廷的乐舞场景:24个浮雕乐伎分布在不同方位,基座南面4人,东西面各10人,其中舞者2人,乐器演奏者22人,人数众多,场面堪称宏大。22人手里所持乐器总共达到了20种23件,类型涵盖了打击乐、弦乐、管乐,俨然一个成熟的交响乐团。其中,除了如今常见的笛、铜钹、琵琶,有些乐器闻所未闻,而光是“鼓”就令人大开眼界,有齐鼓、答腊鼓、羯鼓、鼗牢、鸡娄鼓等等,它们形制不一,各有特色,展现出唐五代音乐的丰富精妙。千年唐音,翩翩霓裳,引人遐想,孩子们一个个的挪不开眼,非常兴奋,仿佛穿越时空赴了一场“唐宫夜宴”。

“成都非遗少年行”第十期活动现场。(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供图)
“成都非遗少年行”第十期活动现场。(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供图)

  2023年成都非遗少年行研学活动重点关注青少年对非遗的创新运用,共开展了十期特色主题研学活动,受到了家长和学生们的一致好评。少年们前往了各个非遗传习基地,通过探访体验和学习交流,少年们用双手打造非遗好物,用创造致敬传统,挖掘成都非遗的多面性。从体验到创造,开启了成都非遗传承新方式。(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