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whty > 中新网四川

成都博物馆:以优质学术讲座搭建与公众沟通桥梁
2024年05月18日 17:06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韩金雨

  中新网四川新闻5月18日电 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为让公众更深刻地感知博物馆教育功能,让学术研究成果走入大众视野,成都博物馆邀请五位学术大咖,以“学术讲座周”的形式,为公众接连献上五场主题多元、内容夯实、精彩纷呈的学术公开课。

  在此次系列活动中,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讲席教授齐东方教授带来一场题为《花草动物说唐朝》的精彩讲座,从文物研究微观视角探析文化意像深层含义。在讲座中,齐东方以精微的视角切入文物研究,选择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花、草、动物”主题,引申出这些纹饰在唐宋时期的文化象征意义,揭示文物价值,弘扬花草、动物形象背后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

讲座现场。 成都博物馆 供图
讲座现场。 成都博物馆 供图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秦汉考古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左志强为观众带来关于秦汉时期“蜀郡西工”“广汉郡工官”的最新考古成果,带领观众拨开历史迷雾,还原战国至秦汉时期以漆器为代表的的蜀郡手工业变迁历程,再次认识城市历史文化,见证秦汉时期的辉煌成都。

讲座现场。 成都博物馆 供图
讲座现场。 成都博物馆 供图

  近年来,成都博物馆频繁以现象级大展“出圈”,这其中离不开设计团队的沉心造境、细心布局。成都博物馆艺术总监、研究馆员范犁为公众讲述展陈设计历程,揭秘展览空间中凝聚美学的全过程。她通过对成都博物馆极具影响力大展如“光影浮空——欧洲绘画五百年”“灵蛇传奇”“列备五都——秦汉时期的中国都市”等展陈设计理念、风格、思路的分析,重新审视临时展览展陈设计之路,将工作实践所得与深入研究所获相结合,阐述如何赋予展览以“美”的体验。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的突出特点闪烁于世界文明穹庐,古蜀文明即是其中璀璨的一支。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二级研究员江章华,带来厚重渊远的“古蜀文明的兴衰”。江章华全面梳理关于古蜀文明的孕育、发展、衰落的全过程,并仔细解读古蜀文明发展各阶段的文化特点,包括人群变迁、社会面貌等。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三星堆研究院学术院长孙华带来了“中国古代的都——中国古代的都城规划及四川的贡献”。孙华聚焦中国上古时期便已形成的“法象上天”和“缩放大地”两种不同的都城规划思想,更以三星堆晚期都城、开明成都城及秦咸阳城为例,将不同地区古代城市的起源、发展放置于中华文明的统一背景下,整体归纳了古代城市的营城理念、布局、建设及它们之间的关联性,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学习提供了思路和启发,引导公众以更深邃、更宏大的视角理解城市,帮助建立起城市研究的基础知识体系。

  通过将前沿理论“翻译”为优质学术公开讲座,成都博物馆架构起了一座连接学术研究成果与公众普及知识的桥梁。该系列讲座推出后,引来线下千余观众,线上百万观众的热捧。观众们表示这样的公开课应该“多办”“常办”。(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