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whty > 中新网四川

叙永抓好移风易俗 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全面提升
2024年07月03日 19:51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祝欢

  中新网四川新闻7月3日电 (冯中燕)近年来,泸州市叙永县全面推进移风易俗工作,不断涌现出具有可操作性的经验做法,人民群众思想观念逐渐转变,从被动“不敢办”转变为现在的主动“不愿办”,改善了“跟风攀比、铺张浪费、大操大办”等问题现象,全县社会风气明显好转,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全面提升。

  独创“石榴籽”模式拓展治理方式

  叙永县有苗族、彝族等33个民族,是全省最大的民族杂散居县,人文底蕴十分深厚,但在部分民族传统文化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陈旧的习俗和观念。

  近年来,叙永县独创“石榴籽”涉民族纠纷调解模式,选聘一批拥护党、有威望、善调解的“彝族德古”“苗族长老”以及民族党员担任“石榴籽”调解员,认定一批在民族区域具有普遍约束力和公信力的民族风俗习惯及村规民约58条,通过道德“红黑榜”、家族会议、村民说事等方式,引导村民自觉抵制高价彩礼、抢婚等不正之风,着力推进移风易俗。

  定制“古寨特色”深化文明维度

  叙永县江门镇古寨社区推行群众“道德银行积分制”管理,社区以户为单位,以100分为基础分值,按照积分制度要求(包括爱国守法、共建共治、乡风文明、生态宜居四个大项,28个小项)予以加分或扣分,实行每周统计,每个季度公开。居民可凭借加分情况兑换生活用品(加6分起兑换);年终对加减分情况进行分类统计,结合统计结果评选“五好家庭、文明户、遵纪守法户”等荣誉称号;对分值低的家庭进行批评教育,存在党纪国法的问题依法处理。推行群众“居民公约”制度。按照居民公约约定,建立“一户一张卡、一网一个群、户户相互监督、友邻相互帮助”的互相监督制度。

  近年来,古寨社区陆续获得四川省级诚信社区、四川省级基层治理示范社区、四川省乡村文化振兴“百千万”工程省级样板村等先进荣誉。

  打造“稻香茶韵”延伸文明触角

  叙永县叙永镇红岩村依托万亩茶山、千亩梯田的优势资源和望山见水的自然风光,在打基础、巩拓贫、谋振兴上扎实工作,努力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振兴示范村。

  红岩村实施人才回引工程,回引6名乡贤返乡创业,聘请“特聘村主任”2名参与文明治理,举办青年返乡大学生座谈会,乡贤靳太均致富不忘家乡,每年组织慰问村小师生、留守老人,出资120万元修建1200平方米的村党群服务中心,持续以贤带文、以茶育人。每年定期组织开展“文明户”“好儿媳”“孝心少年”等评选活动,并分杰出乡贤、自强不息、带头致富、优秀青年、致富勤劳、甘于奉献六个板块在文化长廊展示村民风采。定期开展移风易俗主题讲座,举办民俗活动以及文艺展演“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2024年春节期间,志愿服务队宣传移风易俗30余次,劝导村民简办婚丧喜事20多人次,为乡村振兴蓄积文明新风。

  古寨特色、红岩茶韵、摩尼国学馆、傅氏家风馆……一个个新风新貌点位贯穿叙永县县城,略缩着叙永持之以恒的移风易俗工作成效。全县现有各级文明村(含涉农社区)192个,各级文明镇23个,省市文明家庭10户,县级以上文明村、文明乡镇数量占比分别达到83.8%、100%,推荐获评各级各类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161人,各级各类新时代好少年44人,广泛开展家风家教、文明创建、文明实践活动,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支撑。(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