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whty > 中新网四川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举办六场研学活动推广考古文化
2024年08月19日 11:38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8月19日电 (记者 岳依桐)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于8月16日、8月18日在成都考古中心举办了4场“保护文物、传承文明小小考古人”暑期研学活动,8月22日还有两场即将开启。

  据了解,每场研学活动两场考古主题课堂:“小小考古人:文物修复体验课”和“小小考古人:文物绘图体验课”。除了参观《考古·成都》常设展之外,课堂还分别聚焦陶器修复的课程学习与互动体验,以及文物绘图的课程学习和互动体验。

  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学生们亲手尝试了用黏土将碎片拼合成完整的“陶器”,了解了文物绘图使用的工具、绘画流程,也体会到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实践价值。

活动现场。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活动现场。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活动现场,同学们由社教专员带领走进《考古·成都》常设展开始参观。在展厅入口欣赏完战国时期那柄刻有“成都”二字的青铜矛后,同学们踏过透明地板下那三条“历史真实之道”——商周时期的红烧土路、唐宋时期的砖铺路、明清时期规整的大块石板路面,走进了一个“考古立体大课堂。”

  在课堂中,同学们直观地感受到了考古发掘工作的专业性:占了整整一墙的考古工具,原来洛阳铲也有不同的类型;大地创造的地层之书原来有这么多学问;考古除了“挖泥巴”之外还有这么多需要学科联动解决的问题……专业的发掘工具,专业的发掘流程,科学的研究方法,无不彰显考古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

  看完展览后,同学们便来到成都考古中心的大厅,开始了文物修复与文物绘图的基础知识学习和互动体验。文物修复体验课上,老师以赵廷隐墓出土的彩绘陶俑修复为例,给同学们讲到刚出土时的彩绘陶俑严重破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经过漫长的清理、拼对、粘接、清洗、彩绘加固保护、补全、打磨、作色等步骤,科学地保存下文物本体,建立了考古发掘出土重要陶质文物保护修复的基本模式。

  当同学们自己动手修复起手中破碎的陶罐时,也是小心翼翼,一点点比对、拼接、粘连,用黏土填补陶器的“缺憾”。文物修复课让同学们意识到修复不是简单的拼图游戏,其目的是恢复文物的原貌,保护文物的完整性和历史价值,使文物能够长期保存并展示给公众,同时保留历史痕迹和风格特点,为人们提供珍贵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传承的载体。

活动现场。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活动现场。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在现代发达的照相技术下,文物绘图仍是不可替代的。为什么文物绘图这么厉害呢?它到底重要在哪里?和美术绘画有什么不一样?

  面对这些问题,同学们都在文物绘图课中得到了答案。在老师的讲解中,他们认识了什么是“四分之一剖面图”,了解了文物绘图使用的工具、绘画流程。

  从米格纸打点,到描轮廓线,再到剖面细节的呈现,文物绘图课让同学们认识到平时的美术绘画可以灵活多变,可以发挥个性化和创新性,跟文物绘图完全不一样。

  据介绍,文物绘图是考古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的整个过程,注重精确。考古绘图师绘图时要精确测量,要仔细观察文物,并严格按照比例尺寸绘制,确保绘图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它的主要目的是科学、准确地记录和描述考古材料,包括文物的形状、大小、纹饰等原始信息,为考古学家提供重要的研究资料,同时也为文物的保护和展示提供直观的图像支持。(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