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10月21日电 (唐倩)21日,川剧大幕戏《玉簮记》参加第六届川剧节暨四川省第二届川剧汇演媒休见面会在成都举行。

据悉,川剧《玉簪记》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巴中市恩阳区川剧艺术团、四川省戏曲名家肖得美工作室联合打造。由国家一级导演、陈国礼老师担任编剧、导演,88岁高龄的书画家邱笑秋题写剧名,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四川技能大师、梅花奖得主、国家一级演员本剧领衔主演肖德美(本名“肖得美”)担任艺术总监,作曲家何宾作曲,领衔主演的还有恩阳本地的国家二级演员杨美、邓发蓉、袁泽政,以及王裕仁等优秀演员。
《玉簪记》是源自明代传奇,为川剧八大记之一,讲述了道姑陈妙常与书生潘必正之间,因一见钟情而冲破清规戒律,互赠玉簪、鸳鸯坠作为定情信物的爱情故事。在巴中市恩阳区川剧艺术团和四川省戏曲名家肖得美工作室历经数月的重排、打磨之后,将参加第六届川剧节暨四川省第二届川剧汇演,于10月22日、23日晚7:30亮相成都新声剧场。
“《玉簪记》是川剧‘三小’小生、小旦、小丑表演艺术特点的代表剧目之一,充分体现了川剧的雅俗共赏,是川剧的经典之作,但四川已有近40年未曾上演全本大戏了,希望这次演出,能让观众在大幕戏中感受川剧的艺术魅力。”剧中男主角“潘必正”的扮演者、梅花奖得主肖德美表示。
川剧《玉簪记》的重新演绎,主创团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元素,使得剧目的内容和形式更加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这不仅提升了剧目的观赏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川剧的受众基础。此外,数字化展示和网络直播,也有助于恩阳川剧突破地域限制,触及更广泛的观众,尤其是年轻人群体。“这既是传统戏曲适应现代传播方式的成功尝试,也是对传统艺术进行活态保护的有效路径。”恩阳区川剧艺术团团长付诗淇说。
谈及恩阳“戏窝子”如何与当地文旅相融合的问题,巴中市恩阳区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和旅游局副局长李永兵直言:“川剧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保护和发展不仅仅是文化责任,也是地方经济发展和旅游品牌建设的重要抓手。恩阳打造川剧《玉簪记》的目的,首先在于遵循‘川剧立法’保护成果,通过实践来确保这一珍贵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和传承。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川剧《玉簪记》的演绎,夯实恩阳‘戏窝子'的文旅品牌建设,既彰显地方文化特色,又提升区域知名度,吸引国内外游客,从而促进地方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该剧编剧、导演陈国礼认为,《玉簪记》的重排为恩阳“戏窝子”在如何激活传统戏曲的活力、挖掘本土剧目方面提供了新思路。“通过深入剖析《玉簪记》的排演实践,揭示其艺术价值与时代意义,我们发现其在剧本改编、角色塑造与舞台表现上展现出的独特魅力,不仅丰富了川剧的艺术内涵,也为恩阳川剧的创新性发展注入了新动力。”陈国礼说。
在肖德美看来,排演《玉簪记》的过程,实质上是对传统戏曲艺术的再诠释与再创造,这一过程促使恩阳“戏窝子”深入理解戏曲传统的精髓,同时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寻求革新,使得剧团在剧目选择和创作上更具多元化。“如《斩巴蛇》《太子贬巴州》《红梅仙子》《四下河南》等本土剧目的排演,不仅丰富了剧团的剧目库,也强化了川剧与地方文化的紧密联系,体现了戏曲艺术在地方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我相信,这些成果不仅为恩阳川剧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其他地区戏曲剧团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对于整体戏曲艺术的振兴具有启示作用,有助于提升剧种的影响力和观众基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