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whty > 中新网四川

丁鸣:甘做嫁衣 从管理向服务转型
2024年11月12日 10:09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11月12日电(祝欢)“在四川省剧目工作室工作要能耐得住寂寞,甘于为人做嫁衣。”近日,四川省剧目工作室(四川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原主任、一级编剧丁鸣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从2005年调到四川省剧目工作室,直至2023年退休,自己一直秉持领导的告诫:严于律己,主导四川省剧目工作室从“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换,强化四川省剧目工作室的服务意识。

丁鸣在工作中。受访者供图

  在丁鸣看来,自己刚加入四川省剧目工作室时,正是四川省剧目工作室艰难而高光的时候。“当时在娱乐多元化对文艺演出市场的冲击下,艺术创作逐渐被边缘化,剧目工作室的业务干部只剩下三四人。”丁鸣表示,在时任主任张建蓉的带领下,四川省剧目工作室成立了“四川省艺术创作中心”,为繁荣四川戏剧创作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弥补了四川省剧目工作室业务力量严重不足的缺陷。正是如此,四川省剧目工作室在市(州)享有崇高的威望,是全省戏剧创作的龙头和领头羊。

  随着《四川省文化厅舞台艺术剧目创作生产论证评估办法》《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的推出,四川省剧目工作室的职能职责进而更加明确,“指导和辅导全省戏剧创作,扶持重点作品,培训、锻炼、提高戏剧创作者的创作水平”,即在为剧作家、戏剧艺术家和基层创作办公室与文艺院团服务的过程中,贯彻和落实党的文艺方针政策,引领创作方向。为此,丁鸣最美好的年华也奉献在了这项事业上。

  坚持原有的全省小品(小戏)比赛、四川省重点剧本签约等工作;创新推出了四川省青年川剧演员比赛、四川藏戏创新与发展系列活动、四川省大学生校园戏剧展演季;将一年一度的编剧培训和评论人才培训制度化……在任期间,丁鸣致力于推动四川省剧目工作发展,特别是在四川省文旅厅党组的领导和支持下,成立四川艺术基金,是政府在艺术治理能力方面的现代化探索和四川省剧目工作室服务全省艺术创作的方式与手段的现代化尝试,也是体制与机制的创新。由此,四川省剧目工作室发展进入新阶段。

丁鸣接受采访。高嘉琪 摄

  “获得第十七届文华奖的川剧《草鞋县令》从剧本初稿开始,我们就参与了研讨、论证,为其打磨提高提供了智力支持。”在丁鸣看来,全省创作生产的剧目,或多或少都与四川省剧目工作室有关联。

  而最令丁鸣值得骄傲的剧目是儿童音乐剧《海上的诺苏火布》,这是由四川省剧目工作室制作出品的第一部作品,不仅获得了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还在大凉山巡演20多场。“该剧深入到凉山的美姑、布拖、昭觉、喜德、德昌、越西、冕宁等地进行表演。”丁鸣表示,该剧实现了“让大凉山儿童看一场完整的戏剧”的初衷。

  “四川省剧目工作室在四川的文化艺术领域的影响是巨大的,特别是在戏剧创作生态恢复、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丁鸣看来,四川省剧目工作室参与起草的《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对于川剧的振兴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川省剧目工作室把落实《意见》中提出的“支持和保障全省现有戏曲表演团体的生存和发展”做为重点任务,致力于推动为数不多的现存市县川剧团的发展。

2018年,丁鸣主持交流会。受访者供图

  “经过多年努力,川剧振兴也有了相对不错的成果。”丁鸣认为,振兴川剧四十年的历程证明,振兴川剧必须振兴川剧团。同时,四川省剧目工作室也重视藏戏、羌戏等地方剧种的发展,甚至试图推动四川彝剧的形成。

  2024年正值四川省剧目工作室(四川艺术基金管理中心)成立60周年,在丁鸣看来,四川省剧目工作室能够保持长盛不衰的秘诀在于始终以真诚的、全心全意的态度,为四川省戏剧创作者和基层文艺院团服务。

  在四川省剧目工作室工作了近20年的丁鸣虽然已经退休,但是他仍然关注着四川戏剧事业的发展。“剧目工作室始终面临着时代发展的挑战,因为它本身就是时代需要的产物。”在丁鸣看来,只有把握时代脉搏,认真学习领会并践行党的文艺方针政策,才能保持其艺术活力,具备不断创新的能力。(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