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首页 > whty > 成都日报

都江堰市石羊镇:成立全国首家农民诗社
2025年05月28日 09:58 来源:成都日报 编辑:曹惠君

  “田里的麦子又黄了,在微风中掀动骄傲的麦浪。它们曾是我拼命想扔掉的镰刀,而今却再也变不成我碗里的面条……”麦穗收割的季节,都江堰市石羊镇村民杨奇旭站在金黄的麦田中灵感迸发,写下了这首《麦子黄了》。

  杨奇旭是全国首家农民诗社——柳风农民诗社代表性诗人之一,和他一样的农民诗人还有100多个,他们面朝黄土,用淳朴又文艺的方言歌颂着这片土地,赞美着诗意生活。位于川西平原西南部的石羊镇,地处“三遗之城”都江堰下游,丰饶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滋养着这方水土,孕育了文明画卷。

  从自娱自乐到成立诗社

  农民诗人越来越多

  “在阳光温暖的日子,我们接过春天的请柬。乡村的秋雨,如一支牛背上的童谣。我横笛于唇,面对南方的暖意吹奏春歌。”看到这些文采斐然的句子,再看看面前手指沾满泥土的农民,一时有点恍惚,很难将两者结合起来。他们吆喝着邻居一起出门打麦子,在田间忙碌;农忙过后,同一批人又出现在排练室里,练习着新编排的三句半,分享近期的作品。

  柳风农民诗社成立于2003年,创始人邱岗、程光林、刘宗德、周兴强等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他们热爱诗歌,从自娱自乐到成立诗社,农民诗人越来越多。“我们现在社员有100多人,经常来参加活动的人员也有三四十个,大家的创作灵感都来源于真实生活,有感而发,每年我们的作品还在很多刊物上发表。”杨奇旭告诉记者。

  为什么石羊镇的农民这么文艺?田园诗歌之风逐渐兴起,得益于“柳街薅秧歌”的本底,它发源于300多年前的七里坝,后来风靡川西坝子和岷江流域。这种原生态诗歌,深深影响着石羊的乡亲。“柳街薅秧歌”已被认定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石羊镇也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诗歌之乡”。

  打造新消费场景

  羊马河露营民宿集聚

  在大众点评、小红书等平台搜露营民宿,一定能看到羊马河沿岸的集群业态。现成的天幕,准备好的烧烤用具和食材,拎包进入就能和大自然亲密接触。林隐晓渡主理人徐志进是这里第一个尝试这种经营模式的人,刚开始,他的想法并不被人看好。“周围虽然有露营,但只提供场地,需要自己带装备带食材,而我搞的是预约制,由我们提供全套装备和服务。事实证明这种方式被市场认可了,我这里的回头客达到了80%。”徐志进告诉记者,这两年附近的业态逐渐升级,从“原生态”转变为“一站式服务”,各家又推出了各家的特色,30多家民宿露营集聚,羊马河沿岸成了新消费场景。

  徐渡社区是远近闻名的花蕊夫人故里,徐志进说,“小时候跟着奶奶住在这里,对一草一木都有感情。我觉得搞民宿要倾注自己对一方土地的情感,才能让消费者感受到朴实安宁。”徐志进告诉记者,他现在还在装修升级精品民宿,希望越来越多的人来感受徐渡的魅力与文化。

  打造星级农业产业园

  发展优势产业

  穿梭在石羊镇的田野中,可以看到大片的川芎种植基地,这正是石羊镇的优势产业之一。记者了解到,石羊镇重点打造了青山药谷、七里诗乡两个星级农业产业园,以合作社、家庭农场新型农业为主体,实施稻芎、稻麦、粮菜轮作1.5万亩,通过“集体经济+”“一村一品”发展模式,打造“蕊畔”川芎、“水之月”大米、“花蕊集”蔬菜等“土特产”品牌,带动全镇2024年村级集体收入超2000万元,成功申报成都市“农业产业强镇”。

  依托田园诗歌节永久落户地—青城湾湿地庄园、首届农民丰收节举办地—七里诗乡、天然氧吧—朱家湾林盘等优质资源,石羊镇大力发展诗歌文化、农耕文化,打造诗社民宿、自然原生态景观等乡村旅游消费场景,吸引舒婷、阿来等文化名人驻足打卡,带动镇内文旅集聚片区村民人均收入达3万元。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杜文婷 摄影 李冬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