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首页 > whty > 四川日报

四川:文旅大省蝶变图强
2025年07月01日 09:10 来源:四川日报 编辑:曹惠君

  这是四川文旅发展史上重要的一刻。2025年6月17日,成都金牛宾馆。热烈的掌声中,中共四川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的决定》,清晰绘就“诗”和“远方”的四川画卷。

  这是贯彻中央部署的四川行动。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四川拥有全国数量最多、类型最全、规模最大、品位最高的文旅资源谱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文化和旅游发展高度重视、寄予厚望,深入三苏祠、三星堆、翠云廊等地视察指导,要求充分绽放四川独特的自然生态之美、多彩人文之韵,谱写美丽中国的四川篇章。

  这是推动现代化建设的具体作为。着眼全局,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在大众旅游时代,人们对文化和旅游的关注和参与空前热切,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四川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必答之题”。

  这是文旅大省蝶变图强的冲锋号角。本次以省委全会的形式高规格部署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并出台《决定》,四川走在全国前列,必将催动全省上下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推动文旅深度融合。

  擘画新蓝图、开启新征程,四川正朝着全面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目标阔步前行!

  四川有责任、有条件,在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上走在前、勇争先

  这次省委全会是在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高起点谋划“十五五”规划、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去年底,省委组织研究全会筹备工作,明确主题为“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有关工作。

  决心和力度,来自落实中央部署的高度自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从事关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事关中华文化传承赓续、事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推动文化强国旅游强国建设举旗定向、谋篇布局、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为新时代文化和旅游业发展擘画美好图景。

  决心和力度,来自对资源优势的清晰认知。四川省拥有非遗、文物等六大类文化资源305.7万余处,地文景观、水域景观等八大类旅游资源24.5万余处。三星堆—金沙、九寨沟—黄龙、大熊猫、峨眉山—乐山大佛、翠云廊—剑门关等特色IP享誉中外,李白、杜甫等历史名人声动千年,川菜、川酒、川茶、川剧、川灯等名扬四海,红色文化熠熠生辉。这里拥有7000米海拔高差,多元化地形地貌构成一个“微缩中国”。

  决心和力度,来自对发展大势的精准把握。四川文化和旅游发展起步早、家底足、前景广,文化产业收入早已迈入千亿级、旅游收入迈入万亿级。2024年全省接待国内游客总量、游客总花费再创新高,分别达到11.19亿人次、1.76万亿元,连续两年居全国首位。文化旅游业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作用日益突出,在全省经济格局中地位不断上升,未来更是大有可为。

  决心和力度,更源自对“民声”的精准洞悉。从世界各国发展规律来看,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人民群众对高品质文化和旅游的需求更加强烈。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的四川,人民群众对“诗”和“远方”的关注关切和积极参与空前热烈。文化和旅游业不仅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是关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要内容。

  “诗”和“远方”的画卷如何绘制?

  省委书记王晓晖率先垂范,多次开展专题调研,先后赴乐山、自贡、甘孜、巴中、达州等地调研文旅发展情况并提出明确要求,组织省直有关部门开展9项专题研究,委托新型智库开展6个重点课题研究,聚焦四川文旅品牌建设、景区机制体制等领域,进一步摸实情、找问题、想对策。

  起草执笔专班加强向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等对接汇报,争取政策指导,赴浙江、福建、山东、河南等省调研学习,面对面座谈听取部分市县领导、重点景区管委会、文博单位、文艺院团以及文旅经营主体代表意见,广泛征求省直各部门和党外人士等有关方面意见建议。

  这些成果,为《决定》起草提高政治站位、掌握实际情况、聚焦突出问题、增强措施针对性,奠定了坚实基础。

  科学系统部署,立足四川省情把握发展规律提出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

  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召开期间,与会人员深切感受到,《决定》最大特点是“求实效”。《决定》全文6000余字,除开篇100余字介绍背景和起草目的,其余部分重在强调“干什么”“怎么干”。大家认为,这是一份充满浓郁巴风蜀韵的“操作指南”。例如,《决定》开篇提出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四个坚持”——坚持文化为魂、旅游为体、科技赋能、保护优先,随后明确发展目标。接下来,是对“全力打造‘锦绣天府·安逸四川’文旅品牌”和推进文旅产业全域全业态发展、提升文旅服务品质和消费体验、深化文旅融合重点改革等逐项部署。

  这是充分考量后的审慎选择。

  文旅发展的过程,要坚持“有为”与“无为”有机结合。《决定》开宗明义,鲜明提出坚持“文化为魂、旅游为体、科技赋能、保护优先”十六字原则,贯彻“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要求,强调科技赋能和做好文旅资源合理有序开发,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这是“跳起摸高”与“科学发展”有机结合。《决定》中,明确了2027年、2030年分两步走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围绕目标,明确做靓品牌、做强产业、做优服务、深化改革四大重点任务,《决定》的主要框架结构也以此铺排。

  其中,全力打造“锦绣天府·安逸四川”文旅品牌,被放在具体任务部署第一项,引发广泛关注和情感共鸣。

  这有着充分考量——对于文化和旅游业来说,品牌就是口碑、就是形象、就是价值。凝练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省域文旅品牌,是提升四川文旅竞争力、吸引力和美誉度的关键所在。

  四川文旅资源不仅数量多且类型全,21市(州)更是各具特色。文旅品牌既要概括四川的地域特色,又要彰显鲜明的精神气质,在深入总结全省文旅品牌培育推广成效基础上、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后,以“锦绣”和“安逸”作为点睛之笔:

  “锦绣”既代指四川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蜀锦蜀绣,又蕴含锦绣河山、锦绣华章等多重寓意,展现了“天府之国”的美好意象;“安逸”是四川最为广泛使用的方言词汇,具有很强的四川辨识度,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地祝福四川人民生活越来越安逸。

  “锦绣”与“安逸”相映,充分绽放出四川独特的自然生态之美、多彩人文之韵,也向世界展示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四川篇章的万千气象。

  四川文旅发展成效显著,但景强文弱、大而不强、高端业态和高附加值产品开发不足等短板明显存在。

  直面问题,《决定》把着力点放在产业上,推进文旅产业全域全业态发展,明确文博旅游、红色旅游、演艺赛事、生态康养度假、农文旅融合发展五大主攻任务。

  一个个站高谋远、施策精准又事关发展全局的谋划,指明四川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的前进方向。

  集聚奋进力量,以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新成效为全省高质量发展贡献新力量

  纵观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举行期间,“文旅+百业”“百业+文旅”是不折不扣的热词。

  “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真正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执笔专班介绍,《决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准确把握文旅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回应了实现文旅高水平供给、满足群众高品质需求的现实需求,同时也从多个维度牵引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福祉改善。

  因此,浓浓的民主作风贯穿《决定》起草过程。

  文旅发展事关四川全域,并与各地资源优势、产业格局等息息相关,既协同发展又百花齐放。与以往不同的是,在此次《决定》起草中,先后两轮向市(州)征集意见。令起草组成员感受颇深的是,这一主题得到市(州)热情响应和积极回应,以求更好地把本地文旅特色资源优势转换成发展优势。例如,对于建设一批“国际旅游城市”内容,更是引发多地积极争取“花落我家”。

  两轮意见征集中,收集350多条意见建议,执笔专班逐一研究、认真推敲,充分吸纳转化这些好想法、好建议。直到全会召开前一天,起草专班仍在对《决定》进行局部修改。

  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上,与会人员纷纷踊跃发言、热烈讨论。可以说,《决定》的出台,充分凝聚了各方智慧和力量,充分彰显了省委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优良作风。

  《决定》起草的过程,鲜明的改革导向贯彻始终。

  《决定》既加强探索创新,又注重审慎稳妥,对培育壮大文旅经营主体、深化文化事业单位和国有景区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建设文化和科技产业融合发展试验区、优化文旅融合资源要素配置、健全文旅融合发展统筹协调机制等各方反映强烈、事关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全局的堵点卡点打出改革“组合拳”。

  《决定》同样透露出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全部都是‘干条条’。”执笔专班成员提到,在《决定》起草、征求意见和全会讨论中,全省上下对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和文旅产业发展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转变,更加自觉地把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作为一项事关全局的重要工作来抓。

  令人关注的是,此次全会在注重总体谋篇布局的同时,还特别围绕具体的任务重点和工作抓手,配套制定了一系列含金量高的支持政策,让工作有支撑、发展有动能。

  《决定》审议通过的时刻,会场掌声如潮。汇聚各方智慧、改革导向鲜明、抓手更为明确,一个全面贯彻中央部署、符合四川省情实际的《决定》,必将引领四川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彰显巴蜀魅力的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新路子!(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梦琳)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