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7月24日电 (周俊)“太震撼了!能在现场听到这么多来自不同地方、各具特色的民歌,大饱耳福,太难得了。”7月23日晚,广元市旺苍县的中国红军城灯火璀璨,“蜀道承文脉山歌响红城”川陕甘渝大蜀道民歌展演在此拉开帷幕,一场跨越千里的民歌盛宴让现场观众沉醉其中。

晚8时30分,歌唱家吕宏伟以《我们的祖国歌甜花香》的悠扬旋律划破夜空,紧随其后的《又唱小白杨》更是引发全场共鸣。两首经典曲目过后,这场汇集四省(市)文化精髓的展演正式开启。
作为东道主,旺苍县选送的《米仓山歌》率先登场。这首融合了田歌的质朴、号子的雄浑、小调的婉转与儿歌的灵动的山歌,将米仓山脉的晨耕暮息、樵夫牧童的山野生活娓娓道来,浓郁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
“这首歌里藏着米仓人的根。”演唱者之一、声乐系学生陈雄说,在参与歌曲收集整理的一年多里,她跟着老艺人走遍米仓山深处。“每句歌词都带着泥土的温度,现在唱起来,眼前全是山里的云和雾。”甘肃陇南成县的民间小曲《放风筝》紧接着登场,清脆的竹笛声伴着婉转的唱腔,瞬间将观众带入徽成盆地的春日图景——白龙江畔的杨柳依依,田野里的风筝随风摇曳,尽显陇上江南的温婉。

“背二哥来嘛嘿哟,爬坡上坎嘛嘿哟……”来自巴中市南江县的6位表演者刚一开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巴山背二歌》便以其磅礴气势震撼全场。这首源于旧时背夫行旅生活的歌谣,在粗犷的号子声中融入对家人的牵挂,将大巴山汉子的坚韧与柔情演绎得淋漓尽致,仿佛能看见背夫们负重前行的身影在云雾中穿梭。
最令人动容的是广元市文联选送的《又唱薅秧歌》。12名民歌手从80岁的老艺人到00后新秀,跨世纪的和声里,“薅秧要趁好时节,汗水浇出金稻穗”的唱词既保留了农耕时代的集体记忆,又注入了年轻一代的蓬勃朝气。80岁的李光武说:“没想到年轻时喊的号子,现在娃娃们也爱唱,这就叫传下去了。”
陕西延安歌手刘延琛带来的《古老的信天游》,以“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咱们见个面面容易拉话话难”的苍凉唱腔,道出黄土高原的辽阔与深沉;重庆酉阳的《阿拉调情歌》则画风一转,土家族姑娘小伙以“木叶吹起相思调,情哥情妹心相照”的明快节奏,将武陵山区的热情奔放展现得淋漓尽致。
一个半小时的展演中,10余首民歌如同一幅流动的文化地图,串联起秦岭、巴山、黄土高原与武陵山区的风土人情。这些诞生于田间地头、山野林间的旋律,不仅是四省(市)群众生活智慧的结晶,更在大蜀道文化圈的交融中,奏响了一场跨越地域的文化共鸣。正如现场一位文化学者所言:“每首民歌都是活着的历史,这场展演让我们看见,传统音乐正在年轻一代的歌声里焕发新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