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首页 > whty > 中新网四川

宜宾南溪:文旅体商“组队出道” 融合发展“交响共鸣”
2025年08月02日 12:27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祝欢

  中新网四川新闻8月2日电(吴平华 刘昌盛 张兴兰)近日,宜宾南溪区现代化的江畔,“高大上”的文体中心点缀城市之间,游客步履轻快,欢笑交融……一幅跨越时空的水岸和谐画卷正徐徐展开于南溪大地,承载千年岁月的历史文脉,在文旅体商交融之中流淌不息。

和美南溪。罗平摄

  千年文韵承新意 文旅交融焕发生机

  当夜幕轻垂,城墙之上,月晖映城,将"仙源福地"的古老传说与长江浩荡的雄浑诗篇投射在千年砖墙与奔涌江水之上。灯光下,老人颔首浅笑,儿童奔跑雀跃,古老的文脉正以活态方式浸润于寻常生活之间。

“畅跑江湾?律动南溪”2025中国全民健身走(跑)大赛。罗平摄

  南溪的过往,远不止江畔古城那般温厚纯美。“朱德旧居”里,通过一件件藏品将红色文化变为触摸革命历史脉动、与先辈“对话”的青年现场,深深铭刻于此地的城市文脉之中,并在朱德雕塑城市景观中,使文旅融合找到了契合时代的表达。

  自然生长的文旅现状,需要规划引领突破发展瓶颈。

  如今,南溪正以“活态传承”让历史文化焕发新生,以“业态创新”让文旅融合释放动能:复刻明代建筑风格的漂海楼成为游客打卡的文化符号;制作“南溪豆腐干”,以“非遗工坊+文旅体验”的模式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使者……从古城墙的砖石到长江岸的灯火,从非遗工坊的匠心到传承历史韵味的美食,南溪坚持文化为魂,打造人文景观盛地的步伐更加坚定有力,让千年文韵在新时代绽放出璀璨光芒,书写着文旅交融的新篇章。

  绿韵新生织锦秀 激活深度融合动能

  南溪的生态版图已然勾勒出翡翠般的轮廓。当地正以生态为底色、文化为灵魂,通过体育赛事,推动文体深度融合,不断提升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向着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奋勇前行。

  全国女篮锦标赛、中国大学生排球联赛、2025中国全民健身走(跑)大赛(四川·南溪站)全国城市联动接力赛等重量级赛事纷纷落地南溪,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这条以力量、技巧丈量的文体赛道,已然成为长江首湾最动人的景观新轴。

  赛事仅是南溪把生态优势转变为高质量体育事业发展优势的缩影,为南溪标注下的不仅是体育成绩的刻度,更描绘出城市融合发展的立体轮廓。

  沿着被央视誉为“万里长江主航道上的第一抹绿”的滨江道向西而行十分钟,宜宾欢乐田园在仲夏时节铺展万亩生机:西南最高的摩天轮俯瞰山水如画;野趣戏水谷承载夏季欢乐;拖拉机改造的观光小火车鸣笛穿过荷塘,带起清甜的夏风;夜幕降临时,音乐会上民谣与蛙鸣协奏,游客星空露营帐篷点点如星……现代休闲农业正在此书写着充满文旅交融的诗篇。

  不仅如此,放眼南溪,此时,乡村振兴中沃野长兴谱和鸣:南溪区第四届家风文化活动暨裴石镇第六届荷花季促消费活动,展现家“荷”万事兴;长兴镇农文旅推广活动,文旅融合“竹”够精彩;大观葡萄节营造的甜蜜约会……掌声笑声在乡间起伏回旋——乡土文化在创意赋能中迸发生机。

  从生态本底到体育赛事,从资源禀赋到乡村互动,南溪区在发展中,进一步厘清发展脉络,以打造生态度假胜地和体育赛事中心为实施路径,勾画出了清晰的发展脉络,也将为后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在建设成为川渝滇黔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长远目标中行稳致远。

  烟火生趣蕴密码 融合共生筑绘新篇

  夜幕低垂后,夏夜悠游才是南溪寻味高潮,深入肌理的烟火精神在南溪豆腐干等特色小吃中,延续了"食刻回香"的真谛。这源于市井烟火而经岁月验证的魅力,便是南溪独一无二的滋味密码,吸引着往来不绝的游客,成为解读这方水土的金色名片。

  在南溪琳琅满目的美食中,总能在城市转角处探寻到惊喜,宜宾燃面、黄沙鱼、鹅肉干、牛肉面、黄豆鸡循着时间的刻度飘香至今。

  不仅是美食,还有惬意的生活环境。穿门而入的古街是时光的切片。青石板路上,老茶馆的竹椅上坐着听川剧清音的老者,隔壁店铺里竹编艺人正用条条青丝绣出长江浪涛,悠扬婉转的哈号声与江风对吟,交织成文旅融合的乐章。在这里,每一步都是历史与当下的对话,每一眼都是自然与人文的和鸣。

  从古城墙到新景区,南溪的文旅体商融合之路越走越宽。月月有赛事、处处有盛景、时时有美食,让古城墙的砖石与摩天轮的灯光同辉,让长江的涛声与游客的欢笑共鸣,消费潜力也将在打造品质消费中心时,与游客成为不期而遇的美好约定。

  江声浩荡,南溪向新。据南溪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南溪接待游客人数逐年增高,文旅体商融合有了具象的体现,这正是古城烟火与文化在江水千年润养下共同催生的蓬勃力量。

  七月的艳阳炽烈,江风吹散南溪古城的尘烟。历史沉淀下的智慧与新的生活灵感,仍在江畔低语交织,如同江水奔腾不息。新故事不断上演,文旅体商融合的乐章,将在长江边的南溪持续昂扬奏响,成为加快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示范区亮丽的画面。(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