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ylss > 成都商报

成都大运会火炬传递成都站第二日活动举行
2023年07月09日 09:13 来源:成都商报 编辑:曹惠君

  ▲中国残疾人乒乓球队队员王睿(左)在交接棒 摄影 邓学海 刘海韵

  历时近一个月,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火炬传递先后走过北京、哈尔滨、深圳、重庆、宜宾后,“蓉火”归家。

  7月8日,火炬传递成都站第二传递日启动。当天起跑仪式在四川师范大学(成龙校区)进行,以此为起点,在121位火炬手的接力护送下,“青春之火”掠过四所高校。

  来自体育、经济、教育、文旅、艺术等行业领域的杰出代表们担任火炬手,他们手擎火炬,微笑着完成目标。参与火炬传递的121棒火炬手名单中,还闪耀着“平凡之善”和“劳动之光”,他们当中有来自一线的网约车司机和外卖骑手,有40余年勇救24名落水者的全国道德模范,为城市生活的人奔走服务,用勤劳和汗水描绘青春模样。

  相约成都,成就梦想。每一个火炬手,乃至每一个城市中的奋斗者,都在名叫“人生”的跑道中,使出全力,向着“梦想”的终点奋力奔跑。

  全程约7.1公里

  121棒火炬手在四所高校接力“蓉火”传递

  当天上午,在成都大运会火炬传递主题曲《我们都是追梦人》的旋律中,第一棒火炬手张魏高擎火炬,开始了在四川师范大学(成龙校区)的火炬传递。随后,火炬传递来到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四川旅游学院和成都信息工程(龙泉校区)大学,由121棒火炬手共同完成当天的火炬传递,全程约7.1公里。

  首棒和尾棒都是青年学生代表。以第一棒火炬手、国家一级运动员张魏为始,以第121棒火炬手、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生李晨君为终。从年龄上来看,121位火炬手中,大学生和青年是主力。

  少年强则中国强。当天年龄最小的火炬手冉浥尘年仅14岁,年龄不大,初显锋芒。冉浥尘获奖无数,包括十四届中学生数理化综合实践活动一等奖、十三届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青少年机器人编程比赛一等奖、美国数学协会竞赛一等奖等。热爱体育运动的他,也希望通过成都大运会让更多人了解成都,爱上成都。

  薪火相传,使命在肩。当天年龄最大的火炬手是71岁的朱明德,作为体育人,朱明德先后被评为全国、四川省、成都市先进体育工作者,优秀体育教练员,被中国棒球协会授予“中国棒球事业发展特别贡献奖”。

  从行业上来看,火炬手涉及经济、体育、文旅、教育、科技、法律、航空、交通等多领域行业代表、杰出青年。有文艺工作者廖昌永,曾获“第四十一届图鲁兹国际声乐大赛”“多明戈世界歌剧大赛”多项大奖;有彭州市白鹿镇白鹿顶村的党总支书记陈贵静,身为台胞村支书,积极鼓励台商台企参与祖国的乡村振兴事业,把白鹿顶村从昔日贫困村,发展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有“国家地理十大探险家”刘勇,长期从事极限探险活动,首登过世界各地数十座未登峰,开辟了数十条攀登线路,完成过多个多次人类首攀。

  致敬基层一线奋斗者

  网约车司机、外卖小哥、服务人员当大运火炬手

  记者注意到,在121位火炬手中,包含了很多基层一线的奋斗者,有网约车司机、外卖骑手、火车东站服务人员等。他们生活在一线,奋斗在一线,为城市的美好生活奋斗努力,是平凡岗位上的无名英雄。

  这样来自基层一线的火炬手,代表着成都一个个奋斗者、追梦人,以普通人的平凡书写了不平凡的奋斗人生,用勤劳和汗水,以时间为墨,书写了一张张幸福成都的画卷。

  第8棒火炬手王柯皓从2018年开始从事外卖骑手职业,走街串巷、爬坡上坎是他的日常。2020年,王柯皓加入志愿服务队,积极认领志愿服务项目。他带领50多名兄弟一起主动接单,与辖区50户困难家庭结对,提供“爱心跑腿”服务,每月递送爱心餐菜,给予陪伴关怀,累计为500余人次困难群众义务“跑腿”。

  王柯皓说自己只是万千骑手的一份子,与其说是他个人成为大运会火炬手,不如说是他所代表的骑手工作者共同获得了这个荣誉,“作为骑手行业新就业群体中的一员,很荣幸能参加大运会的火炬传递。”

  第11棒火炬手张先成则是一位穿梭在大街小巷的网约车司机,他被评为“蓉城先锋·最美网约车司机”。

  第60棒火炬手江婕是成都东站汽车客运站一名服务人员,深耕窗口服务十余载,“到东站,有困难,找江婕”——这句话在旅客间广为流传。成都东站汽车客运站里的“江婕服务岗”,被国家五部委授予“情满旅途”十大服务品牌。

  昨日的火炬接力圆满结束。接下来,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火炬传递将继续在市内部分高校和东安湖体育公园进行。

  属于每个火炬手的青春故事还在继续。等到大运会正式开幕后,第121棒火炬手李晨君将作为大运会礼仪专项志愿者,以高涨的热情、乐于奉献的精神和乐观积极的态度,展现着蓉城志愿者的形象与风采。

  成都商报- 红星新闻 记者 颜雪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