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zttp > 成都日报

成都活水公园新颜呈现:天然净水器 植物博物馆
2022年07月25日 09:31 来源:成都日报 编辑:曹惠君

水雾设施如梦似幻

人工湿地天然氧吧

公园里的潺潺流水

  位于锦江区华星路的活水公园,是世界上第一座以水生态为主题的城市生态环境教育公园。围绕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推进锦江“第三次转型”与锦江公园九大行动,该公园日前启动了优化提升工作。那么,这个“因水而生”的公园,又会以怎样的新颜示人呢?本报记者进行了独家打探。

  新闻背景

  1998年建成活水公园,2015年,按照海绵城市建设要求,该公园进行了一次改造,完善了雨水自然处理系统等,日前启动了优化提升工作,预计8月开园。

  由“浊”变“清”

  由“死”变“活”

  一个公园就是一个大的“自然净水器”

  这里叮叮咚咚的水流声,与蝉鸣组成一曲夏日奏鸣曲

  “此次改造提升经过各方和原创团队研究,以及市民意见征集后,达成三点基本共识:

  植物需维护特色并梳理林下空间、生态滨水空间待优化、配套需满足现代规范与人性化需求。”成都锦江绿道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作为以水生态为主题的城市生态环境教育公园,“水”当然是“C位担当”。在公园的最高处,只见取自锦江的水,沿着一路由高到低铺展的花瓣状小水池,潺潺而下。叮叮咚咚的水流声,与蝉鸣组成一曲“夏日奏鸣曲”,闻之非常治愈。

  沿着卵石台阶拾级而下,公园中心游线就是河水的净化过程。依次流经厌氧池、流水雕塑、兼氧池、植物塘、植物床、养鱼塘等净化系统的河水,在其间或以涓涓细流舒缓流淌,或如山涧清溪跳跃激荡……一路向前,水质由“浊”变“清”、由“死”变“活”。

  在整个生态水处理系统中,由6个植物塘、12个植物床组成的人工湿地塘床是其核心。在此次提升改造中,人工湿地塘床生态系统进行了修复。

  人工湿地的塘床,酷似一片片鱼鳞,呼应了公园平面布局呈鱼形的总体设计。入水在这里经沉淀、吸附、氧化还原、微生物分解等作用,实现净化,水质从进入时的劣五类,净化为流出时的三类水,展示了自然的强大力量。

  既分解水中污染

  又有很好的知识性

  400多种植物成为公园植物博物馆

  这里构成了良好的湿地生态系统和野生动物栖息地

  在活水公园,水是主角,植物也是其中的特色和亮点。

  公园原有的植物栽种,模仿了峨眉山的自然森林植物群落,400余种植物中包括以峨眉桃叶珊瑚、峨眉含笑、观音莲座蕨等为主的峨眉山特色珍稀植物,还有以红豆杉、鹅掌楸等为特色的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在此次提升改造中,已形成的仿峨眉山植物群落区和珍稀物种得到进一步保护;胸径大于15厘米的高大乔木全部保留;清除了影响公园内植物生态群落生长的杂树和入侵物种;梳理地被灌木,打造可进入、可参与的林下休闲场景;对临街、临河、红星桥段界面及重要节点进行梳理与增花添彩。

  人工湿地塘床中,种植了浮萍、紫萍、凤眼莲等漂浮植物,包括芦苇、水烛、茭白、伞草等在内的挺水植物,以及浮叶植物睡莲,还有金鱼藻、黑藻等几十种沉水植物,与自然生长的鱼、昆虫和两栖动物等,构成了良好的湿地生态系统和野生动物栖息地,既有分解水中污染物和净化水体的作用,又有很好的知识性和观赏性。

  林间,如梦似幻

  江边,望江看景

  森林、池塘、山泉、轻雾……

  这里新设了滨水茶园,望江看景,十分惬意……

  1998年建成的公园,经过20多年的时间,当时种下的小树都已经长成参天大树,所以从正门进入公园的第一感受就是绿荫葱葱,非常凉爽,这也是与现在的很多新公园不同的一大加分项。最绝的是公园内的一处林间湿地。只见阳光穿越高处的树冠,从叶间缝隙洒下,让湿地中自然形成的“苔藓岛”染上一团团光斑。站在这里,犹如站在森林之中,有一种“林深见鹿”的既视感。

  在景观方面,不仅“森林感”是活水公园的一大特色,精心打造的水景也是步步皆景,让人不禁感叹公园内的生态净水系统不仅好用,而且好看。高处的河水从石子铺底的斜坡哗哗流下,又如自然溪流般,在两边草石相间的水道中淙淙而过。水塘中,一路欢歌的河水沉静下来,水面或被绿色的藻类覆面,仿佛是绿色的细绒一般;又或者冒出你从未见过的水生植物,开着或是鸢蓝、或是芷白的小花……

  更妙的是,此次提升改造增加了很多水雾设施,于是乎,林间道旁水雾弥漫,不仅增加了如梦似幻的视觉感,而且直接将体感温度至少拉低两度,感觉不要太棒。

  在锦江边上,还新设了滨水茶园,竹桌竹椅,望江看景,十分惬意。

  除此之外,公园在此次提升改造中还更换了部分铺装,增加了智慧公厕、空气捕蚊机系统等。

  目前,公园还在进行优化完善,预计8月开园。

  魏捷仪 记者 袁弘 文/图 制图 申娟子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