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西充:弘扬“工匠精神” 做强人才支撑 培养蓝领精英
2021年04月30日 19:18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韩金雨
分享到:

  中新网四川新闻4月30日电(廖桂华)为强化人才支撑,助力临江新区西充片区发展,近日,西充县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推进职业教育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的改革,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育适应市场需求的技能人才。

张澜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在临江新区西充片区企业实习。廖桂华 摄
张澜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在临江新区西充片区企业实习。廖桂华 摄

  走进位于临江新区西充片区的张澜职业技术学校(南充技师学院多扶校区),操场中央,“培养完美人格,练就高精技能,铸造蓝领精英”的标语分外醒目。在该校汽车模拟4S店,宽敞的车间被分为汽车喷涂、机电维修、汽车车身修复等工位,学生们三五人一组,在各个工位上进行实操训练。

  “我们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钻研、多协作。学生在全面学习掌握汽车维修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根据个人兴趣爱好组成训练营,每个训练营大概二三十人,组队学习钻研。做技术,不能读死书,要活学活用,要有创新精神。”南充技师学院汽车工程系主任杨畅洪介绍。

职校学生在企业实习。廖桂华 摄
职校学生在企业实习。廖桂华 摄

  杨畅洪牵头成立的省级“杨畅洪大师工作室”,以模拟4S店作为校企合作窗口,联合四川立马集团、吉利集团等多家校企合作单位,构建“1333”一体化人才培育模式,总结出“三三结合”人才评价体系,实行“订单培养”,企业参与教学。出版教材3本、实训指导书4本,课程标准14门,研发、申报并成功授权9项实用新型专利。同时“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研”,该专业师生共获得国家级竞赛奖项24个,省级竞赛奖项16个,市级竞赛奖项40个。通过教学研赛一体,不断提高师生职业素养,弘扬“工匠精神”。

  汽车模拟4S店只是张澜职教集团众多“校中厂”之一。据了解,集团先后投入1.5亿元,在多扶建立了机械加工实训中心、汽车维修实训中心及4S店、服装制作车间、护理专业实训中心、澜苑实训酒店等具有教学、生产、科研功能的一体化实体企业,以及各专业基础实训室和高技能人才训练营,与144家企业合作,引进企业生产设备和技术人员指导教学,将教学与生产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每年培养中级技能人才4000人、高级技能人才2000余人,目前已向社会输送中、高级技能人才7万余名。

临江新区西充片区远景。廖桂华 摄
临江新区西充片区远景。廖桂华 摄

  同属张澜职教集团的南充科技职业学院,是西充县的第一所高校,已建成10个校内实训中心、92个实训室,同80余家企事业单位签署校企合作协议、校外实训基地协议,目前在校学生3500余人。

  “要更细心,更严谨,不能有丝毫大意,不能让产品带着问题‘走出去’……”在四川源维机械科技有限公司恒温检测车间,邓超正在强调质检的重要性,围在他身边的学生们,既是他的学徒,又是他的校友,他们都来自张澜职业技术学校。

  21岁的邓超已经是四川源维机械西充分公司产品质量部负责人。他介绍说,一般要有6年以上的从业经验才能够担任如此重要的岗位,而他仅用了三年时间。

职校学生在企业实习。廖桂华 摄
职校学生在企业实习。廖桂华 摄

  18岁时,邓超被送到北京总部实习,“公司每三个月便有一次诊断性考试,通过考试公司会相应地提高工资水平。而我每通过一个工种的考试后就会被安排到另一个工种当学徒,一年多时间里,我当了6个工种的学徒,一直拿学徒工资。”邓超当时心里很不平衡,但想到趁年轻多学点技术,便坚持下来,直到公司安排他回四川西充分公司负责产品质检,他才明白公司安排他多岗锻炼的良苦用心,“只有把每个生产流程都摸透,才能担起现在这副担子。”

  “2019年公司与张澜职业技术学校联合成立‘源维工匠班’,开设有机械、数控等专业,学校每年选派一批学生来‘源维工匠班’学习,白天在车间跟师傅进行技术实训,晚上在教室跟老师学专业理论课。”源维机械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在“源维工匠班”接受定向培训的学生有200人,操作实训老师都是经验丰富的工匠能手,实训设备是行业领先的生产设备。

  “在这里学习我收获很多,技能提升很快。每隔三个月就有阶段性考试,由师傅出题考查实操能力,每个阶段设有不同的奖学金。”18岁的游朝财来自四川凉山,他在“源维工匠班”学习快一年了,目前每个月有1500—2000元的奖学金,不需要家里给生活费。

  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大批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中高级技能型人才。“产教融合、校企联合”是职业教育的发展重点,更是一种与教育改革相协调的新型办学模式,“源维工匠班”正是这种模式的成功实践。学校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人才,做到应社会所需,与市场接轨;企业将自身人才、设备、文化等生产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提升培养人才的效果。(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