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乐至:五“字”联动 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2021年06月08日 16:57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祝欢
分享到:

  中新网四川新闻6月8日电 (吴平华 刘佳沁 ) 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乐至县始终坚持学、悟、干同步,知、信、行统一,认真落实中央、四川省委、资阳市委关于党史学习教育的安排部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推动全县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谋”划先行精心部署

  按照中央、四川省委和资阳市委党史学习教育总体安排和重点任务,迅速行动,精心部署,成立由县委主要领导任组长,有关县级干部任副组长的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各级各部门成立“一把手”任组长的组织机构,建立责任传导机制、信息畅通机制、督导落实机制,全县上下形成“工作同口径,逐级抓落实”的工作局面。

  “带”领示范高位推进

  乐至县级领导干部全员动员,发挥“关键少数”示范带动作用。乐至县委常委班子带头学深悟透、带头基层宣讲、带头调研走访,带头解决问题。举办专题读书班暨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研讨会2期;成立以县领导牵头的21个县委宣讲小分队,深入基层一线开展宣讲;围绕33个调研课题,开展大走访大调研;建立领导挂联项目责任制、信访积案包案制、环保督察责任制等,推动48个市级重点项目、100个县级重点项目落地落实,化解信访积案45个,完成100余项环保问题整改。

  “润”心厚植凝心聚魂

  围绕“1+11+N”党史学习教育实施方案,充分发挥“政治引领”作用,把握不同群体、不同领域、不同层级的学习教育重点和目标要求,结合乐至实际,深入推进全县71000余名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为1471个基层党组织,315个农家书屋购买学习用书,用好“村村响”、农家书屋宣传文化阵地,让学习教育覆盖到最基层;创新“123”模式开展“两新组织”学习教育,开展“十个一”活动,更好发挥民主党派凝心聚力、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的作用。发挥“五老”群体的“活历史”“活教材”作用,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全员参与、全面覆盖。

  “培”本固元资政育人

  深挖本土红色资源,开展“英雄故事溯源”活动,弘扬革命先烈英雄事迹,讲好陈毅、叶镛、罗光燮等革命先烈精神。运用现代技术,复原“湘南起义”“梅岭遇险”等革命历史场景,构建红色教学场景;打造红色教育线路,开通红色公交专线,推出“党建文化主题公园、烈士陵园、陈毅故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一带三心”红色文化主题示范带。签约“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西南交通大学实践基地”;开展红色宣教活动,统筹组织“小红帽”“萤火虫”等11支宣讲队伍100名宣讲员汇成“乐至身边”宣讲团,深入基层开展“传承红色基、献礼建党百年”百千万基层宣讲;创作红色文艺作品,升级展演川剧《青年陈毅》,编制发行《陈毅元帅》国画绘本,开发《陈毅元帅与工人阶级》《元帅风范励后人,不忘初心担使命》等一批彰显陈毅元帅品格和精神的精品特色课程,让红色资源活化为可听可看、可读可感的“活教材”,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

  “广”奏强音入脑入心

  坚持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互补,发挥县融媒体中心主阵地作用,整合政务媒体,统一开设“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专栏,集中宣传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精神和决策部署,刊发各级各部门党史学习教育进展动态和实际成效动态资讯1000余条次。举办“牢记初心使命传承红色基因”线上党史学习竞答,参与人数3万余人。举办“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展,加强“7+24”舆情监测,对苗头性、倾向性错误问题及时予以引导和处置。坚持“小切口、群众性”,在核心刊物、网络宣传等平台刊载乐至党史学习教育的举措成效,在全县上下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干”在实处知史奋进

  以调查研究“察民情”、履职尽责“解民忧”、解决问题“惠民生”、关爱行动“暖民心”、志愿服务“聚民力”五民行动为统领,全面启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大调研大走访,完成“一访二查三问四送”开门问计工作,梳理群众反映问题1214件,针对群众反映突出的人居环境、物业管理等问题,制作专题方案,梳理形成办实事34大类17个专题133项。充分发挥“有事来协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党群服务中心作用,创新“左邻右舍”“百姓龙门阵”等政务品牌,让群众“有地说事,有地办事”。扎实开展党员“双报到”“我为群众办实事—我们都来学雷锋”等志愿服务活动400余场次,1200余个“党员先锋示范岗”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惠及12万余人,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