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泸州古蔺:大山深处的苗家致富带头人
2021年06月10日 19:32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祝欢
分享到:

  中新网四川新闻6月10日电 (邹立杨)古美伦是泸州市古蔺县一名普通的苗族同胞,也是当地引领父老乡亲致力发展产业、向贫困宣战的一个典型,他不仅依靠勤劳双手摆脱贫困,还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

  十多年前,古蔺县柏腊村还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村子,交通闭塞,群众收入多以种植或外出务工收入为主。青壮劳动力基本以外出务工为主,愿意留在家乡的极少,更别说发展产业了,但是有一个人例外,他就是古美伦。

  “他就是个犟脾气,我劝也劝不听,为了发展这个产业失败过好多次我都记不清了,但是他从来都没有想过要放弃!”在妻子康仲芬眼里,古美伦是一个不服输的犟脾气人。

  柏腊村原本就有大片的野生杨梅林海,气候地理条件都很适合种植杨梅。但是由于野生杨梅口感较酸,只适合泡酒,经济价值并不高,他思考着如何提升杨梅产业的价值。抱着这样的想法,他先后花了好几年的时间试验,终于掌握了一套较为成熟的“黑炭梅”嫁接技术,使嫁接成活率达到了95%以上。经过改良后的“黑炭梅”颗粒肥硕饱满,色香味堪称一绝,售价高达每斤10至15元。一时间,古美伦成为柏腊村家喻户晓的致富能人,硬是在柏腊村“犟”出了一条致富之路。

  古美伦不仅是乡亲们心中指导产业发展的“土专家”,更是带领大家脱贫致富的“划桨人”。

大山深处的苗家致富带头人。
大山深处的苗家致富带头人。

  在掌握“黑炭梅”嫁接技术后,靠着杨梅产业,古美伦开始渐渐富裕起来,但是作为一名党员的他深知,这样的致富门路应该带动更多的群众脱贫致富。他把成熟的杨梅嫁接技术无偿传授给村中其他杨梅种植户,特别是对有意向种植杨梅的贫困户,更是恨不得将自己多年总结的经验一股脑全部倾囊相授。

  柏腊村一组的贫困户方光弟如今种植了五亩多的嫁接杨梅,每年靠着杨梅产业可增收3万多元。“说起走上杨梅产业这条路,真的还得感谢古美伦呢!当年看到他发展杨梅产业成功了后,我也有了发展杨梅产业的想法,本来想着跟他学点技术还怕他不肯教,没想到他竟然毫无保留地把嫁接技术传授给我。有好几次,为了给我上门提供技术指导服务,他还自费打摩托车到我家传授杨梅嫁接技术,从来不收任何费用,更加坚定了我发展产业的信心。”方光弟感慨道。

  方光弟并不是孤例,在古美伦的带动下,柏腊村种植杨梅脱贫致富的贫困户还有十多户。都说万事开头难,古美伦为助推柏腊村杨梅产业发展迈出了关键的一步。目前,柏腊村有原始生态杨梅林10000亩,在党委政府的推动下,嫁接的2000多亩优质杨梅现已全面挂果投产,通过“产业+旅游”的发展模式,依靠乡镇每年举办的生态杨梅节,可带动柏腊村群众人均增收7000余元。

  “一人富裕不算富,大家富裕才是真的富,我就是用我手中这根产业技术的船桨,带着乡亲们划向发展产业致富的彼岸。”古美伦说。(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