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6月10日电 (邹立杨)“王阿姨,有人预定买鸡了要5斤左右的。”6月10日一大早,骆寓言就来到她所帮扶的贫困户家里,帮她的同事朋友们“代购”乡村土特产。
骆寓言是九三学社社员。2018年7月,她作为四川工人日报社的一名记者,被选派到了合江县大桥镇高鼓山村驻村扶贫。从小在城市长大的她,并没有被农村艰苦的条件吓退,反而更加坚定了留下来的决心。从刚来时的那个“外乡人”变成了今天村民嘴里亲切称呼的“小骆书记”,骆寓言与村民们的感情越来越深。
高鼓山村作为省级贫困村,各项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村民们辛苦生产的农副产品也滞销,只能在逢场天少量带到集市上以低廉的价格出售。骆寓言了解后,便生出一个想法,“现在大城市的人们都在寻找原生态的健康食品,而真正健康的食品却在这里滞销,为何不给大家‘代购’呢?”

说干就干,先从自己身边的同事开始。骆寓言立即向单位汇报了该情况,建议将这些原生态的健康食品推广给单位职工,让大家享受“美味”的同时,也帮助村民们打开了销路。
作为贫困户的傅玉碧,家门外的树林里鸡、鸭成群。据她统计,光是四川工人日报一次采购,她就卖出去38只鸡,收入3900余元。农产品销售让赋闲在家的村民们,尤其是贫困户们看到了致富的希望。“自从上次卖掉鸡后,回家我就赶紧补了100只鸡苗,散养的鸡出栏慢,一般都要养2年以上,所以我准备一批一批补鸡苗,保证鸡的出栏率。”傅玉碧高兴地说道。
“之前我们报社在节前向驻点帮扶地高鼓山村购买了一批鸡作为员工福利,我拍了视频,发了朋友圈,没想到效果还不错,九三学社的其他社员朋友通过朋友圈了解到信息后向立马我预定,我也趁势打开了村里农副产品的销售业务。”骆寓言说
据骆寓言介绍,现在为了打开村里林下跑山鸡的销路,她每周都会带上订购的鸡回成都,因为销售业务刚刚起步,快递物流还没有谈妥,毕竟销量要是上不去,成本就太高了。所以,现在她用最原始的方式,也就是挨家挨户送的方式解决着销售的“最后一公里”。目前,骆寓言开始积极联系邮政物流,有望享受扶贫助农优惠政策。
合江的夏天,室外最高气温可达40度以上,高温天气对于食材保鲜是个不小的挑战,骆寓言想到了真空包装,但农村没有这样的设备条件,她就自掏腰包在村上购置了真空机、冰柜等电器,用于食物保鲜。
2018年7月,刚被派驻到高鼓山村的时候,骆寓言的汽车公里数是4万余公里,现如今已突破13万余公里,弯多路窄的村道上经常看到她穿梭的身影。(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