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四川省监狱管理局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现场教学 推进新时代新型现代文明监狱建设
2021年06月22日 19:16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尧欣雨
分享到:

  中新网四川新闻6月22日电 四川省监狱管理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党史学习教育现场教学22日在绵阳举行。

  在四川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两弹城,四川省司法厅党委委员,四川省监狱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陈志林率领大家深切缅怀革命先烈,追随“两弹一星”特殊历史时期的光辉足迹,从“两弹一星”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

 四川省监狱管理局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现场教学。(四川省监狱管理局 供图)
四川省监狱管理局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现场教学。(四川省监狱管理局 供图)

  伴随着深情的《献花曲》,陈志林向邓稼先同志塑像敬献花篮,全体人员默哀鞠躬,向“两弹一星”元勋表达最崇高的敬意。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长卿山上,陈志林带领大家面对中国共产党党旗,郑重举起右拳,川北监狱新发展党员进行入党宣誓,其他在场党员共同重温入党誓词,铿锵誓言在青山绿水间久久回响。

 四川省监狱管理局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现场教学。(四川省监狱管理局 供图)
四川省监狱管理局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现场教学。(四川省监狱管理局 供图)

  大家先后参观了两弹历程馆、邓稼先旧居和三防教育基地等场馆,认真聆听解说员讲述钱学森、邓稼先、郭永怀等科学家的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

  在川北监狱多功能厅,陈志林向全体人员讲授了题为“弘扬伟大精神,凝聚奋进力量”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党课。

  陈志林指出,“两弹一星”成绩,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取得伟大成就的一个缩影。事实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具有无比坚强的领导力、组织力、执行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显著的政治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强大的生机活力。事实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是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奋进力量的根本动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事实充分证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只要我们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就一定能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四川省监狱管理局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现场教学。(四川省监狱管理局 供图)
四川省监狱管理局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现场教学。(四川省监狱管理局 供图)

  陈志林强调,热爱祖国、对党忠诚,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根本要求,学史力行必须始终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始终忠诚于党和国家的监狱事业,坚决做政治安全、政权安全的坚定捍卫者。在推进监狱事业更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要始终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坚持党的理论武装,坚持党的根本宗旨。

  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学史力行必须始终保持艰苦奋斗优良作风、永葆斗争精神意志,坚决做攻坚克难、开拓奋进的坚定实干者。要始终持续深化斗争意识,持续强化主观能动性,持续提升境界情怀。

  无私奉献、敬业担当,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精神特质,学史力行必须始终牢记使命担当、甘于坚守奉献,坚决做勤政务实、担责尽责的坚定践行者。要坚持把个人成就与党和国家事业相融合,要始终坚决践行重要训词精神,坚决肩负历史使命任务,坚决保持清正廉洁本色。

四川省监狱管理局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现场教学。(四川省监狱管理局 供图)
四川省监狱管理局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现场教学。(四川省监狱管理局 供图)

  勇于登攀、坚韧执着,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必然要求,学史力行必须始终保持干事创业激情,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坚决做追求卓越、不断超越的坚定奋斗者。要坚定战略定力,坚定创新自信,坚定开放策略。

  陈志林强调,必须要认真学习好、总结好、传承好、发扬好“两弹一星”精神。要持续巩固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成果,着力在党史中进一步汲取精神力量、涵养奋斗意志、赓续为民情怀,在学习中进一步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凝聚力量。当前,全省监狱系统第一批队伍教育整顿和监狱综合治理正向纵深推进,全年各项工作任务也进入了冲刺发力的关键时期,全省监狱系统务必要聚焦为建党一百周年营造和谐稳定社会环境,坚决确保监狱的持续安全稳定。要持续巩固深化党史学习教育、队伍教育整顿和深化监狱综合治理成果,不断提升监狱标准化、规范化、法治化水平。要紧扣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使命,扎实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做好“七一”前夕走访慰问系列工作。要紧盯年初工作部署,坚决确保新五年“跨越深化”中期目标按期实现,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监狱、法治监狱,为服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