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7月27日电 (刘刚 张真德 曾凡川)“去年,农场的再生稻大米卖到17元每公斤,产出不到一个月,便被成都、重庆等地的客户订购一空。”近日,在位于自贡市富顺县童寺镇的一粮油食品公司生产车间里,工人们正在加紧生产,各类包装的大米分门别类码放着,即将发往全国各地。其中,最具品牌价值和市场前景的产品,是包装精美的“富顺再生稻大米”。

据该粮油食品公司负责人介绍,公司和快递企业合作,在网购平台推出了一款小包装的精品“再生稻大米”,首批1万件全部售罄。今年,“富顺再生稻大米”产销两旺,现在又追加了很多订单,工人们正在抓紧生产。
据史料记载,“富顺再生稻”生产形成于康熙年间,主要由湖广填四川的孝感人引进兴起。1938年,为应对战乱粮食紧缺,四川省在富顺、内江、永川等地大力推广再生稻,四川农业大学第一任校长杨开渠主持项目。富顺确定了黄葛、童寺等地为核心示范点,推广面积17799亩,取得了一定的增产效果,为“富顺再生稻之乡”称号打下了坚实基础。

据了解,2001年,富顺全县再生稻总产量5.25万吨,其技术水平、蓄留面积及总产量居全国前列,率先形成“中稻+再生稻”固有耕作制度,“富顺再生稻”也获准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认证。2020年,富顺县与隆平高科达成“中稻+再生稻”产业发展合作,袁隆平院士曾专门题词:“富顺,再生稻之乡”,促进了“富顺再生稻”的品牌建设。
富顺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持续擦亮“富顺再生稻”金字招牌,2020年,富顺县创建了14.8万亩水稻基地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同时,将童寺、代寺等10个乡镇列为“富顺再生稻”核心保护区,再生稻蓄留面积达23.16万亩,为进一步持续推进再生稻产业高质量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