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壤塘县石沟村:高原小村庄蝶变幸福家园
2021年09月30日 14:48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分享到:

  中新网四川新闻9月30日电 (尼玛初 刘燚)“拉完这一车了,这一段堡坎的石头就够了。”9月28日,壤塘县石里乡下达石沟村正在车寨田边修建堡坎,拉石、修堡坎、和黄泥......80余名村民各司其职、精诚协作忙的不亦乐乎,劳作之余现场打趣声不断,不时爆出的欢笑声回荡在田野中。

村民分红大会现场。壤塘县宣传部供图
村民分红大会现场。壤塘县宣传部供图

  “我在这里做了15天了,每天能挣两三百元,不仅离家近还挣钱多。”村民多尔柔说道。这虽然是该村首次尝试做村民自建项目,但村支部多年实干的“干”出的凝聚力让此次项目实施的游刃有余,仅仅15天就完成了总工程量的85%。

  令人想象不到的如今这个靓丽又和谐的小村庄,在多年前是壤塘县的后进村。彼时仅有365人、82户的下达石沟村党组织软弱涣散、环境乱、治安差、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基础设施落后、集体经济为零....。.是典型的“问题”村。面对这样的村情,下达石沟村支部书记索更勇担大梁,下决心整治村貌。在壤塘县委政府、乡党委政府、帮村部门和驻村工作队的帮助指导下,理出了整顿班子治“软”、维护稳定治“乱”、发展经济治“穷”、完善制度治“散”的整治思路。

  “想要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索更首先向村组织纪律涣散问题“开刀”,建章立制,创新型建立村干部绩效考核,会议迟到早退、工作不作为等问题统统纳入考核中,直接与工资挂钩,刺激村干部的积极性。同时还建立起了值班制度,在村里实行村干部轮流值班制度,确保村活动室时时“营业”,群众时时找得到人。索更明白想要提升村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这仅仅是一个开始,便带领村干部决心要改变村里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随着脱贫攻坚的春风吹遍壤巴拉大地,一项项民生项目进入该村,土路变成了水泥路、小水电换成了国家电网、肩挑背扛找水喝的日子成为了历史。“和过去相比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下达石沟村村民宋兴宝感叹道。随着下达石沟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村干部逐渐重返“舞台”,成为了村里的“主心骨”。

  建设基础设施的同时,索更把目光投向了“治乱”与增强村民内生动力上,他清楚的知道,治理村里治安,增强的群众内生动力是实现脱贫奔康的必要路径,便联合帮扶单位壤塘县司法局,集中开展法制宣传、政策解读,走村入户面对面做宣传、搞动员,顶峰时村里一年会开七八场集中宣传,一个月走村入户三四次。为彻底解决村里的治理问题,索更与村干部出台《村规民约》把偷拉盗运、偷牛盗马、打架斗殴作为重点内容,给每一个村干部划分区域,实行责任包干制,形成了支部书记管村、村干部管片区、户主管家庭成员的管理模式。多年来,下达石沟村的治理能力不断提升、基础设施建设逐年完善,焕发出了欣欣向荣的面貌。

  2016年壤塘县委政府发出了“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与全国一道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号召,索更领导的村两委把目光锁定在“奔康”二字上,想办法、出实招、办实事,扬长补短,在靠近317国道,草原、耕地资源丰厚等优势上做“文章”。形成“东方电气+党支部+合作社+个体致富带头人”的“四方合力”模式,打造出下大石沟村“1+2+3”特色产业发展品牌。建设起了一个村口综合旅游服务站,打造青杠木耳、中药材两个种植业,发展联合牧场耗牛现代化养殖、藏香猪养殖、高原中蜂养殖三个养殖产业。

  “请大家安静,接下来我们开始分红”。9月14日,壤塘县石里乡下大石沟村活动室热闹非凡,村民们按照顺序,先后签字、按手印、点钱....。.分红现场秩序井然,充满了欢声和笑语。此次发放集体经济是今年下大石沟村首次分红,分红资金共计12万元,覆盖全村82户365人,人均收入达260元。

  “我们一家今天领了6300块钱,太安逸了”。村民琼娜拿着刚领到了分红,心里乐开了花。

  从出行走路骑马到油路通村入户;从通讯马背传书到网络连接四海;从饮水人背马驮到自来水直通庭院;从空壳村到村民人人分红......27年,青春年少到知命之年,索更带领着村干部用使命与担为下达石沟村执起了幸福的未来。“一个优秀的支部书记带着一群充满活力的支部队伍,以把本村打造为道德模范村、生态优良村、文化活跃村、民主和谐村、民族团结村为目标,干着散而小的产业,数年如一日不离不弃,把下达石沟村建成了壤塘‘六新’的创新示范点”。在壤塘县乡村振兴现场会上,壤塘县委书记张德发这样点评到。

  初心不改再出发。如今,在壤塘县委政府的号召下,下达石沟村投身到了乡村振兴事业中。以建设新环境、引导新风尚、培育新产业、培养新农民、养成新习惯、过上新生活为抓手,向着“建设美丽幸福壤巴拉家园”的目标迈进。(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