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四川新闻10月9日电 (记者 刘忠俊)记者9日从成都市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经过市级自查、省级初评、社会公示,四川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已正式向国务院食安办推荐成都市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提名城市,并申请国家评价验收。
2015年9月,成都市被国务院食安办列为全省首个、全国第二批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创建试点城市。期间,由于新冠疫情等因素,创建工作一度按下“暂停键”,从启动到今年验收已历时整整六年。期间,成都围绕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建设和监管方式方法创新大力探索,其中,农产品合格证制度、食品生产企业信用监管、食品小作坊治理等工作走了在四川省乃至全国前列,成都市食品安全状况持续向好。
成都市食安办副主任、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李俊彦称,历时六年的创建过程中,成都市委、市政府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率先以市委编制委员会名义出台《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职责任务清单》,突破性建立起以“党政同责清单”为遵循、以“职责任务清单”为支撑的责任机制;创新工作考评机制,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食品安全风险防控指数评价机制”,实行每季度量化测评、会议通报,构建形成了领导责任清单、部门职责清单、风险指数测评、年度目标考核等有效衔接的配套制度,让食品安全工作履责有清单、过程有抓手、目标能落实。
同时,探索信用监管“新模式”,多部门联合开展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双随机、一公开”新型监管机制;在全国率先出台《成都市食品生产企业食品安全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工作管理办法(试行)》,加快构建以食品安全信用档案为基础、分级分类监管为依托、部门联合惩戒为抓手的食品生产信用监管体系。实施标准引领治理“新方法”,在全国首创制定“成德眉资”地区散装白酒、餐饮自制泡酒标识规范,探索运用标准化手段破解散装白酒非法添加、虚假标注问题,以“小切口”助推“大监管”;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率先出台《重大活动食品安全管理规范》地方标准,为保障重大活动食品安全、服务“三城三都”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
此外,以网络餐饮安全、校园食品安全、农村食品安全、保健食品安全等领域为重点,紧盯违法生产经营、农兽药残留超标、食品消费欺诈等群众关注的问题,持续开展执法整治、加强行刑衔接。2018年以来,成都市先后查处食品安全违法案件17240件,罚没款1.58亿元人民币。成都市公安局食品药品环境犯罪侦查支队支队长林正良称,2018年以来该市公安机关共侦破食品类刑事案件266起,抓获犯罪嫌疑人551名,涉案价值1.9亿元,破获公安部、省公安厅挂牌督办案件36件。特别是今年破获公安部挂牌督办的“4·25”生产销售伪劣牛肉干案,共抓获涉案人员26人,捣毁制假售假窝点5个,制假设备41台,涉案金额达1600余万元。
另外,成都市还建成了6个绿色食品产业功能区和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水平的数字化、智能化食品工厂,开发了川菜文化体验馆、川菜博物馆、“乡村十八坊”农事体验街区等精品旅游点位,推出了“成都熊猫亚洲美食节”“成都美食旅游节”“成都火锅文化月”等系列美食文化活动,拥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91个、中华老字号5个、四川老字号12个,充分展示了成都作为“世界美食之都”的底蕴与活力。构建了以“成都市网络理政社会诉求平台”和“12315”“12345”热线等为载体的食品安全共治平台,食品安全投诉举报渠道更畅通。
据了解,2021年底前国务院食安办将通过资料审查、现场检查、第三方机构测评、验收组评审等方式,对成都市创建工作进行验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