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10月11日电 (程程 宋郑)在成都市中心始于明代的暑袜街上,掩映在开满黄花的栾树旁,有着整齐的青砖墙、复古民国风红色门窗的老建筑——四川省保存最完整、最“年长”邮局,距今已整整120年历史了。

经常在这里进出办理银行业务的街坊四邻说,“老邮局以前是这条街的标志,如今成了成都的网红地标,老房子里的邮储银行,适老、亲老的金融服务也是一种暖心标志。”

1901年,成都在此成立了四川邮政总局,如今老建筑门前立起了“成都市文化地标”牌:新邮政大楼建成于1937年,由加拿大建筑师莫理逊和中国建筑师叶溶清设计监造,是成都时间最早、保存最好、使用时间最长的西式建筑之一。
百年前老建筑见证了川蜀通邮的历史,今天又见证了什么?
27年前的老存折 满心满意新服务
2021年春节前,家住成都暑袜街的81岁罗奶奶,从衣柜里翻出了一个1994年的“绿本本”,本上还有邮政活期存款余额4500元。
第二天,罗奶奶的家人来到邮储银行四川省分行直属支行(以下简称“省直属支行”)营业厅,说明了来意,也表达了他们对能否取出钱的担心。营业厅的向经理热情地接待了其家人,并向他们介绍说:在改革原邮政储蓄管理体制基础上,中国邮储银行于2007年3月20日正式挂牌成立,十余年来多次切换银行系统,需要时间向上级部门申报,查询当年邮政储金业务档案,钱是肯定能取到的。

这张老存折受到邮储银行很高的关注。工作人员们按程序申报,跨单位、跨部门调取了多年前的存款档案进行比对查证,并一直与罗奶奶保持沟通,疏导情绪。
不久后,罗奶奶接到取款通知后又来到了省直属支行大厅,在取到27年前的这笔存款后,罗奶奶坚定地说:“把这笔钱全部存到我的邮储银行储蓄卡上,这么多年了,我信得过你们。”
据介绍,类似的老存折取款业务,今年以来省直属支行已处理了3笔,金额最高的一笔达8万余元。
老建筑变身银行 设施服务全面提升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重达到18.7%,四川省老年人口已突破1700万大关,人口老龄化率超20%,适老化服务的需求量很大。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财富。“我们力求为客户提供更安全、更周到、更贴心的便利化服务,尤其紧贴老年人需求特点,丰富服务项目,不断创新便民之举,打造有温度的适老化金融服务。”省直属支行负责人说。

近期,利用老建筑重装一新的机会,省直属支行对营业网点的适老化设施设备进行了全面更新升级改造。营业厅的空间照明改造后,光线更充足、室内通道更宽敞,还在等候区配备了干净、整齐、舒适的“爱心座椅”,便民箱中配置了老花镜、放大镜、充电器等,应急药箱中也有老年人常见病必备药。齐全的基础设施和更人性化、有温度的服务得到了全面提升,给老年客户更多关怀。
针对老年客户对现金类金融服务需求较大、每月养老金发放期间业务集中等特点,省直属支行在营业大厅专门配备了存折取款机,可办理存折查询、取款、转账等多种业务,省去了老年客户到柜台排队的时间。
退休职工王叔叔说,有了存折取款机方便多了,机器操作比较简单,大堂经理也在旁边耐心协助,随办随走。
暖心服务送上门 金融知识常普及
据介绍,省直属支行还主动拓展服务场景,对因行动不便、身患重病等原因无法亲自到网点办理业务的老年客户,提供“双人上门”“提前预约”等人性化金融服务。
省直属支行近日通过大堂微沙龙的形式,不断向老年客户普及金融知识。下一步,还将加大宣传力度,不定期举办银发金融知识讲堂,邀请老年客户参加,为其介绍基础金融知识、健康医学保健等内容,采用真实案例讲解常见电信诈骗手法,提醒老年客户在识别投资理财风险的同时,搭建一个老人们互相沟通交流的平台,舒缓情绪、分享生活。

120年光阴流逝,建筑会老去,但记载着光阴的故事还在继续。省直属支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多举措营造尊老、敬老、爱老的金融服务氛围,用实际行动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落实在暖心适老服务中,提升群众“幸福指数”,为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贡献着“邮储力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