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西南医科大学:引培高层次人才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2021年11月19日 13:10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分享到:

  中新网四川新闻11月19日电 (邹立杨 徐庆 谢明雄)2021年秋期,西南医科大学又迎来17名博士到该校入职,作为曾经的学子,学成归来的汪小莉感触很深,她说,这些年,学校在办学规模、学科建设等多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吸引着包括自己在内的越来越多的校友和其他高层次人才来校工作。

  汪小莉口中的成就,得益于西南医科大学自2015年实施的“人才强校”战略。在国家“双一流”建设政策引领下,各高校开启了“抢才大战”。西南医科大学深知自己的地域、交通、经济等方面并不占据优势。如何发力广揽海内外人才?学校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紧紧抓住引进、培养和使用三个重要环节,出台了一系列人才队伍建设制度,经过6年的发展,初步实现“人才聚集”效应。

  引才:柔性聘任  破招才困境加快实现人才愿景

川南医学转化研究院签约仪式。
川南医学转化研究院签约仪式。

  西南医科大学坚持党管人才,深入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大力实施“高层次人才聚集工程”“人才团队建设工程”“人才培育工程”。据了解,为分析研究人才工作,学校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专门管理办法,确保引才引智工作有效开展。

  同时,学校定期在《Scinece》杂志和国内外人才知名网站发布引才公告,积极参加省内外高层次人才现场招聘会,主动去接触大量人才。“最近几年,学校引进高层次人才工作已成常态。”西南医科大学人事处处长刘文胜坦言,人才“等”不来,“英雄帖”只是广而告之,引进人才不仅要拼政策、拼条件,更要拼环境、拼服务,需要学校用心用情去寻去揽。

  此外,面对高层次人才的激烈“争夺战”,学校还探索出了一条“学术院长+特聘教授”的柔性引才道路,创新性地开展引才工作。坚持柔性引智和全职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广泛拓宽引才渠道。

  今年10月中旬,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系列人事任免,张春祥获任西南医科大学校长。张春祥是医学博士,留美博士后,教授。在来到西南医科大学前,已有丰富的国内外大学教学及管理经历,管理能力颇强,有长达20多年博士生导师的带教经验。

  事实上,学校早在2011年就和张春祥教授有联系,早期是以专家的身份柔性引进,后经过上级有关部门的搭桥,学校和张春祥教授多次洽谈,终于在2019年全职引进了张春祥教授,当时聘请为副校长。

  2020年9月,张春祥教授申报的“心脏非编码RNA微环境在心肌细胞损伤及缺血性心脏病中的作用及其机制”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直接经费297万元,这是学校首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资助。

  据介绍,2015年以来,学校柔性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100余人。目前,已有7个二级院系聘有学术院长,主要负责学科建设规划、科研方向凝炼、青年教师培养等,院系内涵建设进步明显。

  留才:校地合作为人才搭建多元发展平台

西南医科大学科技大楼、国家大学科技园楼。
西南医科大学科技大楼、国家大学科技园楼。

  找准校地融合契合点,高层次人才引得进还要留得住、用得好。近年来,泸州市委市政府已累计投入财政资金50亿元支持学校基础建设、人才引进、科学研究、环境打造等,为引才引智创造条件。自2019年起,泸州老窖集团每年向学校每个院士团队捐赠60万元,定向作为院士团队及相关骨干成员的生活补助资金,助力学校引才、留才。

  “今年是我来到西南医科大学的第6个年头,我们核心成员刚过来的时候只有6人,现在有10人,团队成员也从起初的10多个人增加到现在100多人。”博士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的肖占刚,是西南医科大学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除了这个身份,他同时是学校分子药理实验室的核心人物,和同事们一起主攻肿瘤免疫治疗技术研发与应用等。

  2016年来到西南医科大学,肖占刚并非单枪匹马,当时,学校以团队引进的形式,成功引入这个在香港中文大学的团队共6名博士。

  科研、项目、教学,来到西南医科大学,肖占刚一样没落下,并且都做得不错。肖占刚坦言,高校能给到的待遇,与企业特别是沿海等地区相比,确实不在一个层次。但是,6年时间,这个团队人才不减反增,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学校和当地政府重视平台建设。

  肖占刚介绍,团队来到学校后,除了学校的科研平台可进行基础实验研究。两年后,学校还与当地政府合作建立了一所专门从事转化医学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机构——川南医学转化研究院,研究院将基于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大数据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基因编辑技术等前沿技术,致力于肿瘤个性化免疫诊疗项目的研发,“研究院建成后,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自贸区现代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并为进一步引进香港更多科研资源、人才资源进入泸州和西南医科大学打牢根基”。

  如今,学校与当地卫健部门合作打造的医学科普馆也在进行室内装修工作。“科研成果最终应该是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因此除了埋头科研,我们也希望推广科普医学成果,让更多群众受益。”在肖占刚看来,正是学校和当地政府为各类高层次人才提供了干事创业的重要平台,才得以吸引并留下越来越多人才。

  值得一提的是,肖占刚团队还是西南医科大学构建“引才网络圈”的典型案例,在优秀人才的磁场效应下,过去几年,先后有多名香港中文大学毕业的博士加入到肖占刚团队。2020年,又一名香港中文大学毕业的博士来到西南医科大学,加入肖占刚的团队,“他之前一直也在关注我们团队,看到我们这边发展得比较好,所以一拍即合加入过来。”肖占刚说。

  为帮助人才搭建事业发展平台,目前,西南医科大学已遴选30余名海内外专家,在科研经费、科研设备、团队组建等方面予以支持,打造出类似肖占刚团队的高层次人才团队25个,配备专项资金近亿元。

  用才:引培并重高层次人才助推高质量发展

  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招才引智是促进学校事业改革发展的“加速器”。在西南医科大学的理念里,将人才吸引到学校只是人才引进政策的第一步,以机制引领,加强人才培育政策,使其对高校发展、对地方经济建设发挥更大作用,才是立足长远的根本。

  因此,除了引才,学校也重视自培人才。2006年,在西南医科大学先后完成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的学业后,万居易选择留校工作。工作6年后,在学校的支持下,万居易于2012年考上了首都医科大学心脏外科学全日制博士,博士毕业一年以后,他又到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Krannert心脏病研究所进行了2年多的博士后研究深造。

  2018年9月,结束了博士后进修的万居易,直接回到母校工作。此番,学校支持了他一笔科研启动经费,市委市政府和学校还给予了一定的现金奖励。学校还会在申请项目时进行重点打造、重点推荐、重点辅导,助他拿到更高级别的课题。如今的万居易身兼多职,除了是学校教师,担任教学、科研工作以外,他也是学校科技处的副处长,还是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一名医生。

  通过几年招才引智,西南医科大学的学科建设、科研能力以及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有了明显成效。

  2015年之前,西南医科大学的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离ESI门槛还有很大的差距,但经过学校不断招才引智,今年9月,西南医科大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首次进入ESI学科排名前1%。临床医学学科自2016年进入ESI排名前1%以来,排名持续上升,目前在前1%的机构中位列45.21%。

  同时,2016年以来,学校获批各级各类科研项目4700余项,其中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484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43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近3年,西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试一次性通过率达96%以上。在2018年专业学位水平评估中,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业质量高于全国专业学位平均水平。

  如今,西南医科大学人才数量不断扩大,人才质量不断提高,人才结构日趋合理。统计显示,2015年以来,西南医科大学已全职引进博士等高层次人才近400人、自培博士近50人、在读博士150余人。截至目前,学校有专任教师1300余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人员超过600人;拥有双聘院士、国家特聘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头衔的高层次人才100余人次。(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