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宜宾珙县:高质量答好“不返贫”的政协答卷
2021年12月08日 11:26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祝欢
分享到:

  中新网四川新闻12月8日电 (吴平华 王天雨 张维)近日,珙县政协办公室副主任汪茂林又一次走进村民袁真杨家。与袁真杨交谈了不到5分钟,汪茂林悬着的心放下了。作为袁真杨家的联系帮扶干部,汪茂林在年初为确保袁真杨家不返贫有些担忧。如今,看到袁真杨家仅养蚕一项收入就上万元,汪茂林倍感欣慰,“一切付出都值得的!”

  自脱贫攻坚以来,珙县政协机关定点联系帮扶珙县孝儿镇,始终紧盯“两不愁三保障”,坚持常态走访、精准施策帮扶、改善基础设施、协力乡风文明建设,让贫困村的村容村貌、群众精神风貌焕然一新。

  如何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确保不返贫成为一个重要课题。今年初,珙县政协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计划。提出充分发挥政协优势,为持续助推全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动力、添助力、聚合力,为助力“三农”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常态化走访动态监测返贫风险点

  今年58岁的袁真杨是孝儿镇通木村的脱贫户。丈夫因意外离世,留下一儿一女。女儿外嫁后,袁真杨与患有智力残疾的儿子一起生活。由于缺乏劳动力,加之儿子的特殊情况,早些年袁真杨一家人生活陷入困境。随着脱贫攻坚号角的吹响,袁真杨家被确定为贫困户。村社为袁真杨及儿子申请了低保、残疾人困难生活补助,一家人的日子靠政策兜底脱了贫。

  今年春节前夕,汪茂林到袁真杨家走访,了解到家庭收入来源单一,主要是依靠政策兜底。汪茂林敏锐地意识到,自己联系的这户脱贫户存在返贫风险。对此,汪茂林及时将这一情况向通木村村干部进行了反映,共同为袁真杨家增收致富想办法、出主意。

  “今年以来,我们实行了政协委员、政协机关干部联系脱贫户、边缘户制度,定期组织机关干部和委员深入结对户了解生产生活情况,核算家庭收入,帮助解决具体困难。重点监测收入水平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继续精准施策,及时阻断返贫增贫风险。”珙县政协秘书长王小平说,每名委员、机关干部固定联系2至4户脱贫户,坚持常态化走访,动态了解脱贫情况。

  2月,组织机关干部、政协委员开展春节走访慰问;3月,组织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5月,入户走访收集基层群众意见建议……今年以来,全县政协委员、机关干部累计走访脱贫群众、边缘户425户1700余名,监测到有返贫、致贫风险的12户,经过精准施策,全部确保稳收。

  突发性自然灾害是一个重要的返贫风险点。8月,洛表镇突发暴雨,大坊村受灾严重。洛表镇政协工委利用县政协第三季度政协委员密切联系群众活动周活动,组织委员走进大坊村,深入了解当地群众受灾情况,积极协调帮助做好受灾群众的社会救助工作,确保脱贫户不返贫。

  11月,县政协又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开展了“走基层、听民意、解难题”活动,县政协机关干部通过与村民话家常,收集听取村民当前生产生活存在困难问题,以及对巩固脱贫的意见建议。

  “此次活动共收集到民情诉求110个,意见建议89条,不少内容与巩固脱贫成果相关。”县政协办公室主任宋泽芳告诉记者,接下来将通过反映社情民意信息,推动民情诉求落地落实。

  “点对点”解难化解返贫风险到户

  2月初,汪茂林再一次来到袁真杨家里。她已经帮袁真杨想出了一条新的致富路。

  “袁嬢,根据你家的具体情况,养蚕刚好合适。不仅灵活方便,还不耽误你照顾儿子,这可比种粮食收益高得多!”汪茂林与当地村社干部耐心地向袁真杨讲解。

  蚕桑是孝儿镇的特色产业,该镇目前已建成大蚕棚2005间、小蚕共育室186间,家庭农场15个,蚕桑产业发展带来的收益十分可观。

  听到汪茂林的建议,袁真杨对养蚕还是心存顾虑:“以前我也养过,但一到上茧就全部死了,赚不到钱不说,还亏了很多钱。”

  了解到这一情况,汪茂林又立即找来专业养蚕人士进行咨询,原来发展蚕桑产业对环境要求较高,而袁真杨家以前的卫生条件较差。为了改善这一状况,汪茂林找到通木村村委会副主任袁德银,帮助其单独建蚕棚,并为她争取到蚕棚补助资金7200元。

  汪茂林第三次来到袁真杨家中时,看到一个崭新的蚕棚已经建好;第四次再来时,幼蚕开始咬食桑叶;第五次再来,白色饱满的蚕茧挂满了方格簇……

  同时,汪茂林还根据袁真杨家的实际情况,按照相关政策,帮助袁真杨的儿子争取到公益性岗位,负责清扫通木村2组的通村公路,每个月收入500元。

  “今年我一共养蚕5季,卖蚕茧收入16000元。儿子又有了公益性岗位,每月收入500元……”11月18日,向汪茂林算起家庭收入,袁真杨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不住地表示感谢。

  临近年底,珙县政协委员、机关干部都纷纷走进各自的联系户,核算其家庭收入成为一项重要内容。记者采访时,县政协委员游世强刚刚从联系的脱贫户周文奎家中出来。游世强翻开《脱贫户(监测对象)收入测算表》,“周文奎儿子外出务工纯收入30000元、玉米300斤、红薯800斤……周文奎家庭年人均纯收入8900元!”

  “从目前走访的情况来看,县政协委员、机关干部的联系户家庭年人均纯收入全部都在脱贫线以上,而且不少都远超脱贫线。”王小平坦言,在常态化走访中摸清了返贫风险点,又通过“点对点”出谋划策,将返贫风险及时进行了有效化解。

  委员建诤言助力健全完善保障体系

  除了“一对一”解难题之外,如何从制度层面确保不返贫又成为珙县政协委员关注的焦点。

  2020年,在珙县已脱贫的9804户贫困户中,家庭人均纯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有493户,全县以低保为主的转移性收入兜底户3290户。看着这组数据,县政协委员周朝华隐隐有些担心:“坦诚地讲,依靠政策兜底的脱贫户只能算是‘及格脱贫户’,极易返贫。”

  今年初,周朝华联系农业界别政协委员,在调研的基础上撰写了提案《关于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对脱贫成果存在的不稳定性因素进行详细分析,提出了四个“持续”的建议——政策扶持要持续、资金投入要持续、产业扶持要持续、就业扶持要持续。

  10月12日,周朝华收到珙县乡村振兴局对《建议》的答复函。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继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优化调整医疗救助资助参保政策……看到建议转化为具体举措,周朝华信心满满。他打算再撰写一件提案,主题为乡村振兴。

  “去年以来,我们收到不少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相关的提案和社情民意信息。经过有关部门的办理,不少建议都转化为了政府部门的工作举措。”县政协提案办主任刘晓刚说,一些建议推动了巩固脱贫成果相关制度的完善,为有效防止脱贫户返贫发挥了重要作用。

  6月9日,珙县政协印发《全县政协系统“助力巩固脱贫、助推乡村振兴”专项活动方案》,“聚焦健全完善保障体系”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县政协党组书记张君表示,接下来将加强对农村医疗保障、易返贫致贫人口常态化帮扶、返贫致贫风险防范、巩固控辍保学成果等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机制的调查研究,积极为完善更具普惠性、区域性、长期性的保障政策体系建言献策,为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贡献政协力量。(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