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平昌县纵深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增强发展后劲
2021年12月18日 21:43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尧欣雨
分享到:

  中新网四川新闻12月18日电 (张立祥 王海洋)近年来,作为全国第二批双创示范基地,巴中市平昌县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改革创新,聚焦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聚焦持续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强化政策协同,增强发展后劲,以新动能支撑保就业保市场主体,尤其是支持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创业就业,努力把双创示范基地打造成为创业就业的重要载体、融通创新的引领标杆、全面创新改革的示范样本,推动全县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为了做好医共体改革后半篇文章,平昌县精心谋划新兴业态,聚焦科学设置、人才招引等重点,主动对接成都、重庆等地先进医疗机构,引入5G应用和高清互联网平台,提升远程医疗、远程手术水平;持续优化养老服务体系。实施养老服务补短板行动,推进“公建民营”改革,特别是强化“互联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建成智慧养老服务云平台,实现对全县17个公办养老服务中心在线监管;大力提升智慧文体建设。抢抓“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战略机遇期,积极开展5G应用场景、“三个课堂”等智慧教育应用建设。围绕智能体育,谋划智慧跑道、智慧体测等建设,不断催生新兴就业主体。

  该县为了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增加效益,打造培育电商物流平台。依托四川巴蜀源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在“平昌原产地商品官方旗舰店”“阿里巴巴1688”的基础上新开设了“苏宁易购‘中华特产馆·平昌馆’”“抖音小店”“扶贫832专店”等店铺,形成以天猫店为“核”,其他平台为“翼”的平昌特产上行“一核多翼”的网销格局,产品上行“全网开花”。各平台平昌特产网销额突破1000万元。深化省食品发酵工程研究设计院、西华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稳步推进“秦巴产区生态酿酒产业技术研究院”“青花椒产业技术研发中心”“‘江口青鳙’水产研究所”等研发平台建设。同时,打造培育科研平台,深化大巴山生态酿酒产业技术研究院,引建医疗博士后工作站1个,培育高新技术企业3家、省科技成果转化示范企业1家,新增省级众创空间1个。依托科技项目实施,引进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9名,其中:柔性引进台湾籍水果专家1名,川北医学院医学博士2人、医学硕士(博士在读)1人,引进合作院校专家5人。立足全县35万亩青花椒特色产业,打造培育特色产业平台,充分提升平昌县青花椒交易中心平台功能,有效吸引整合川东北种植端资源,做大交易市场,进一步发挥全县青花椒特色产业带动就业致富效益。

  在农业示范项目方面,高位推动示范项目。立足农业大县优势,持续实施“农业三大转变”,巩固提升茶叶+猪省级三星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培育创建市星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培育市级龙头企业2家,实现新增就业人员1000人以上;在工业示范项目方面,启动大众创业园二期6.7万平方米、融链食品产业园11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建设,持续推动各类园区提档升级,预计今年可新入驻企业20家;在服务业示范项目方面。加快特色街区建设,竣工亿联国际商贸城、一品天下特色街区,丰富古韵老街业态,力争培育一批社会服务领域市场主体。大力发展夜间经济、假日经济,培育网络消费、体验消费、数字消费等消费新热点,实现带动一批社会服务领域就业创业。

  同时,该县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健全三级双创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市民之家“一站式”服务功能,有力推动“一站式”办结。加快完善便民服务体系,结合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有序推进便民服务“三化”建设,持续推进政务服务便民利企,加快推进“一网通办”改革,稳步推进“全域通办”改革。切实承担好平昌县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放管服”改革协调小组办公室职责,按照县委、县政府安排部署,明确全年30条80项任务,全力推进全县营商环境提档升位。

  近年来,平昌县积极搭建供需平台,务实提升就业服务。落实专人专班收集发布就业岗位信息和企业开复工信息,组织“就业援助月网络招聘月”“援企稳岗春风行动”等线上招聘活动5场,线下招聘活动3场,为县内外80余家企业推荐员工1.2万人,其中贫困劳动力0.31万人;扎实抓好农民工返岗复工就业服务。统筹实施春风送岗、健康体检、交通出行等“点对点”“一站式”直达服务,组织农民工安全有序外出返岗复工19.6万人,其中贫困劳动力3.2万人;完善创业就业培训机制。按照“市场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农民工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的原则,加强返乡农民工技能培训,使他们从单一的技能储备变成多种技能储备,从而大大提高他们的就业创业能力;持续开展创业就业扶持服务。通过政务网站、公众号等平台长期发布创业贷款政策信息,及时回复业务咨询、解释政策疑问,吸引有创业需求人员办理业务。全县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736万元,扶持创业人员150人。(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