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5月11日电 (王强 袁玉刚 陆秋野)继川东北仁探1井刷新四川盆地直井最深井纪录后,中国石化西南石油工程公司11日传来好消息:由其下属钻井一分公司承钻的彭州5-1D井钻至井深8208米顺利完钻,该井水平段长1843米,钻井周期252.79天,较设计提前8.71天,刷新中国石化西南油气田水平井完钻井深最深纪录。
彭州5号平台是中国石化西南油气田部署在四川盆地川西区块的井,设计井深均超7500米。其中,彭州5-1D设计井深为8140米的超深水平井,主要存在井控及硫化氢泄露、井漏、卡钻等一系列施工风险和难题。
精准风险识别 夯实安全生产

“每一个环节都不能疏忽!”该分公司分管安全的副经理坚定地说。
针对该井超深、超长水平段、超高温、超高压、局部地层稳定性差等工程地质难题,精准识别风险成为致胜法宝之一。
施工期间,该分公司坚持每月梳理出平台的三大风险,组织制订落实好管控措施;强化井控与硫化氢防护管理,持续加大井控制度、规定的宣贯学习,加强员工教育培训和应急演练,全面构筑井控风险防范的坚固防线。并精准识别裂缝气层位置,提前更换简化钻具组合,为顺利穿越小塘子裂缝气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期间,承钻的70162钻井队副队长周国江,严格检查接收的钻机时,发现井架第一节锈蚀且变形,存在安全隐患,立即进行了报告止损,避免了一起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和财产损失。
精准科学施策 促进提速提效

面对川西海相井“三高一超”油气钻井世界级难题,该分公司全力攻克“卡脖子”等关键核心技术,在关键工序、重要环节,选派钻井专家和技术人员驻井指导,严防死守,确保技术措施、执行过程零失误,通过“总结+调整+改进”,稳扎稳打,为提速提效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按照“技术一盘棋、上下一条线、一井一方案、一序一策、一趟一措施”工作思路,在施工中,该分公司认真汲取和借鉴工区邻井施工经验,不断优化完善技术措施和提速提效方案,引入第五代抗高温小井眼旋转导向工具、负压振动筛等先进设备,集成国产化定制钻头+等应力螺杆提速技术、“定测录导”一体化井眼轨迹控制技术等多项关键技术。
尤其是在二开中,成功应用的6刀翼小倾角双排平面齿PDC钻头,刷新了该工区单趟钻进尺最高纪录和单只钻头最高机械钻速等3项纪录。在三开中,运用的小井眼超长水平段延伸技术,确保了井眼轨迹平滑和长穿水平段的“加速度”施工。
精益施工管理 “立体保障”抓现场

施工落实的重点在一线,该分公司狠抓项目化运营,围绕工程地质一体化、决策运行现场化、信息集成平台化、技术保障迭代化、风险管控协同化、应急联动高效化,在施工现场全面实施“六化”管理模式,抓实了一线风险辨识、技术指导、执行督导、隐患消除、问题解决等多项细节,实现了项目高效的管理保障。
与此同时,该分公司牢固树立“一家人、一条心、一股绳,一起干”的理念,成立了由甲乙双方组成的平台联合监管小组,以及由中国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和西南石油工程公司分管领导和首席专家组成的5个技术保障攻关团队,定期搜集对比邻井资料,及时结合实钻情况,督导各协作方深度介入,为全面推动施工提速提效提供了“智库”保障。
据了解,参建各方严格贯彻执行钻井工程设计,强化钻井参数,有效解决了长裸眼大斜度钻井的井壁失稳等一系列难题,实现了优快钻井,为该平台井刷新工区12项钻井技术指标提供了执行保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