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资阳雁江特巡警以“五特精神” 打造最强支部
2022年07月27日 14:05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7月27日电(吴平华 刘云涛)近年来,资阳市公安局雁江区分局特巡警大队党支部坚持“抓党建、带队建、促发展”工作思路,扎实推进党支部建设,创建“特别讲政治、特别守纪律、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的党建品牌,推动各项业务工作有效提升,被表彰为2020年度、2021年度全省公安机关“最强支部”,2019-2020年度、2020-2021年度全市公安机关“最强支部”。

  以“特别讲政治”精神筑牢忠诚警魂

常态化组织民警学习。 刘云涛 摄
常态化组织民警学习。 刘云涛 摄

  支部始终将忠诚作为政治操守和政治生命,把对党忠诚放在首要位置,随时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同频共振,做到政治上坚定、思想上同心、行动上同向。

  坚持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加强政治理论知识学习,推动全员开展“学习强国”学习,以理论武装头脑;2021年共开展“三会一课”36次,全体民警辅警自觉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扎实开展主题教育。

  以公安队伍教育整顿活动为契机,通过专题党课、座谈讨论、应知应会知识测试、观看《长津湖》、警容风纪检查等形式开展“四项教育”活动,并查纠整改问题46个。深入开展红色教育。依托红色教育基地,组织党员民警参观陈毅故居,重温入党誓词,激励党员永葆公仆情怀、先锋本色,更好传承红色基因、革命精神。

  以“特别守纪律”精神夯实队伍建设

巡特警民警开展巡逻服务夜间经济。刘云涛 摄
巡特警民警开展巡逻服务夜间经济。刘云涛 摄

  严格规范民警辅警言行举止,切实维护特巡警队伍的良好形象。健全规章制度。细化民警辅警职能职责,实施大队一日生活制度、内务精细化考核实施细则、请销假制度及辞退制度等8项规章制度,以制度促进队伍正规化建设。

  强化队伍管理。以谈心谈话为抓手,落实每月队伍分析研判,2021年以来开展谈心谈话130余人次;以公安机关民警辅警日常违规记分管理系统为抓手,形成对民警辅警执法执勤行为、纪律作风、警容风纪的有效监督。

  加强教育引导。组织观看警示教育片、“勿让微信成为危信”警示片,撰写心得体会60余篇,不断教育引导民警辅警增强廉洁意识,强化党规警纪意识,切实守住纪律底线。

  以“特别能吃苦”精神发扬优良作风

民警到学校为小朋友进行安全知识培训。刘云涛 摄
民警到学校为小朋友进行安全知识培训。刘云涛 摄

  以“撸起袖子加油干”作为动力,艰苦奋斗、砥砺奋进。强化卡点值守和疫情防控。在遂资眉资阳东收费站,强化对可疑人员和物品的盘查力度,提升管控力度,同时联合相关部门24小时对冷链食品运输车辆进行检查,共盘查人员800余人次,车辆700余台次,切实筑牢疫情防线。

  开展实战大练兵。组织开展6次实兵集结拉动演练,检验快速集结、人员及携带装备情况、警容风纪、机动队现场处置队形及运用等科目。护航疫苗下乡。主动对接区疾控中心,克服人员少、勤务重的困难,特巡警队员不分昼夜地分批次护送疫苗到城区、各乡镇医院,共出动警力80余人次,出动警车40余台次,用忠诚与担当,为全面推进新冠疫苗接种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以“特别能奉献”精神践行服务宗旨

  不忘初心,牢固树立为民思想,全力践行为民宗旨。深化护园行动。大队民警分批次到雁江一中、一小、翰林幼儿园等学校开展法治知识、防拐防骗知识、远离毒品安全知识主题讲座17次,指导学校门岗落实物防、技防措施;同时,在上学放学时段,加强学校周边巡防力度,提升师生安全感。

  强化反诈骗宣传和国家安全日宣传。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问题,向3000余名群众推送熊猫反诈公众号,通过朋友圈、微信群发送警示语和典型案例1500余条;向群众发放“公民防范恐怖袭击常识”系列宣传单2000余份,面对面向群众普及防恐、反恐基本常识,提高全民参与反恐怖斗争的积极性。

  推进“双报到”、大走访等活动落地见效。党员民警到社区开展卫生大扫除、宣传疫情防控和反诈常识,并积极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共深入社区30余人次,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进一步提升。

  以提高战斗力为核心,在维护稳定、服务发展等方面发挥特巡警尖刀作用。推进巡逻防控。牵头严格落实“1、3、5分钟”快速反应机制,强化公安武警联勤联动,联合辖区派出所严密重点部位和人员密集场所的治安巡逻,形成强力管控态势;2021年共盘查人员12700余人次、车辆3200余台次,移交各类违法犯罪嫌疑人100余人,移交车辆4台。抓实警务技能。以支部3名优秀教官为标杆,刻苦钻研业务,熟练掌握岗位技能,强化实战大练兵,在高铁北站、社区、学校开展反暴恐演练20余次,切实提升警务实战技能。(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