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资阳:创新“四四三”模式 探索农村宅基地管理新路径
2022年09月20日 11:42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9月20日电 (吴平华)资阳市以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整市试点为契机,把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和乱占耕地建住宅类房屋专项整治“两项试点”与做深做实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结合起来,将健全长效管理机制作为规范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治本之策,通过落实四级职责、组建四支队伍、建立三项机制,健全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体系,推动形成农村建管规范、乡村风貌提升、社会治理高效的乡村发展新格局。

丰裕镇高洞村13社资格权颁证仪式。资阳市委宣传部 供图
丰裕镇高洞村13社资格权颁证仪式。资阳市委宣传部 供图

  落实四级职责,明确农村宅基地“管什么”。整合机构改革后涉及农村宅基地管理的各级各部门职能,初步构建“市级指导、县(区)主导、乡镇主责、村级主体”的四级管理体系。

安岳隆恩村。资阳市委宣传部 供图
安岳隆恩村。资阳市委宣传部 供图

  强化市级行业指导职责。落实农业农村部门指导宅基地布局、分配、使用、流转、纠纷处理,自然资源规划部门规划管控、农用地转用审批、不动产登记,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农村风貌管控、农村建筑工匠管理、住房质量安全,公安部门户籍管理等工作职责,凝聚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强化县(区)统筹职责。发挥县(区)主导作用,统筹城乡空间规划布局和乡村建设,指导做好乡镇、村“多规合一”规划编制,制定年度农房建设用地计划,保障农村村民住宅建设、农村新产业形态发展等用地需求,推动农民住房适度聚集,逐步实现农民群众由“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转变。强化乡镇属地责任。探索乡镇宅基地“规划、审批、监管”三合一,组织编制村庄规划,合理确定农房选址空间布局,严格按程序、标准审批农村宅基地,严格落实宅基地监管、执法等责任。

乐至县秋千王国。资阳市委宣传部 供图
乐至县秋千王国。资阳市委宣传部 供图

  发挥村级主体作用。充分发挥村民自治作用,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宅基地所有权行使机制,开展宅基地农户资格权认定、宅基地申请初审和日常建房巡查等工作。

  组建四支队伍,落实农村宅基地“谁来管”。探索组建县、乡、村三级农村宅基地管理及宅基地综合执法四支队伍,确保农村宅基地“有人管、管得好”。组建县(区)宅基地规划建设管理委员会。由县(区)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主任,农业农村、自然资源、住建、发改、财政、司法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定期组织研究农村规划、建设、管理等重大事项,统筹开展管控农村建设规划、保障农房建设用地、管控农房质量风貌等工作。

  组建乡镇村庄规划建设和宅基地管理委员会。落实2—5名人员编制,整合乡镇乡村振兴办公室、综合行政执法办公室、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村镇建设综合服务中心、派出所、国土所等各方力量,组织开展村庄规划编制、宅基地审批、农房建设监管、综合执法等工作。设立村级农村宅基地管理委员会。村集体经济组织理事长兼任村宅基地管理委员会主任,一名村副主任兼村级宅基地协管员(宅基地管理专干),负责执行村庄规划、宅基地资格权认定、宅基地申请初审、建房现场管理等职责。

  组建宅基地综合执法队伍。按照“谁审批、谁监管、谁执法”的原则,厘清职能部门、乡镇、村执法监管职责边界,建立网格化监管体系,授权委托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开展执法,乡镇(街道)组建综合执法队伍,积极探索赋予乡镇事业人员执法权限开展联合执法,解决监管与执法脱节难题。

  建立三项机制,探索农村宅基地“怎么管”。坚持审批、监督、执法“一盘棋”,创新管理机制和手段,不断提升管理效率和规范化水平。建立“3+N”联审机制。整合部门审批职能,由乡镇乡村振兴办公室、国土所、村镇建设综合服务中心3个单位牵头,组织相关单位共同开展联审联办,定期研究审批农民建房申请,将建房审批时间缩短20天,进一步提高审批效率。

  建立三级联管监督执法机制。完善“一竿子插到底”的纵向监管体系,由县(区)职能部门负责加强宅基地管理业务指导、并适时开展专项调研督导,由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开展农村宅基地日常行政执法检查,由村宅基地管理专干负责日常巡查,“三管齐下”纠治农村建房乱象。

  建立市县一体宅基地信息化管理机制。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数字化建设,围绕数据管理、业务办理、资源盘活、决策分析四大功能定位,形成市级6个大模块、县(区)10个子系统的管理信息化平台,实现申请、审批、执法、流转、退出等业务全流程数字化管理,构建起农村宅基地基础数据“一张图”、业务管理“一条链”、监测监管“一张网”。(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