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广元朝天区曾家山3000师生过上了“18度”的冬天
2022年12月06日 19:25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尧欣雨

  中新网四川新闻12月6日电 (鄢怀林)仲冬时节,气温骤降。12月6日,平均海拔1400米的广元市朝天区曾家山积雪遍地,气温逼近零度。

  室外冰天冻地,但走进曾家片区学校的教室和宿舍,却一片暖意融融。今年,滨江—朝天东西部协作在着力打造浙川五张“金名片”的同时,聚焦学校办学条件改善等民生领域,投入帮扶资金200万元,根据曾家山片区学校师生实际需求,在高寒山区所有学校安装燃气暖气片、空调、浴室热水器、学生宿舍床垫等取暖保暖设施设备,全力解决了3000余名师生的取暖问题。

  手脚不受冻学生很舒心

  “今年冬天,教室里安装了空调,我们上课再也不搓手、跺脚了。”曾家初级中学八年级一班学生陈昱竹指着教室内的空调,一脸兴奋地说。

  曾家初级中学紧邻曾家镇场镇,海拔1320米。大雪过后,室外温度不到4℃,凛冽的寒风如小刀割在脸上,站在操场上5分钟手脚便会冻僵。此时,各班级教室里却是另一番景象。老师在讲台上慷慨激昂讲课,学生们在讲台下奋笔疾书,或积极举手发言,没有一个学生把小手揣进兜里。用温度计测试,教室内显示温度为18℃。

  “11月下旬,我们就给每个教室打开了空调,确保学生们能舒心上课。”曾家初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陈开学介绍,该校共有12个班级,每个教室都安装了两台大3p空调,惠及了500余名学生。不仅如此,学生公寓都配备了热水器以及公共浴室,还向每个学生发放了床垫,每个床位安装了统一控制的电源,方便学生用电热毯取暖。

  “现在我们每天可以用热水洗脸、泡脚、洗澡,相比以前,现在上学舒服多了。”陈昱竹说,现在在学校也找到了家的温暖,十分舒心。“以前这个时候,我脸上手上早就长满了冻疮。如今,教室和宿舍暖和多了,到现在一个冻疮都还没长过。”

  孩子送学校家长很放心

  走进两河口镇小学,校园被纷纷扬扬的大雪笼罩着,操场上厚厚的积雪被孩子们踩出条条小道、画出各样卡通画。校长徐绍学介绍:“学校共有学生657人,绝大多数是住校生。以前,冬季学校教室取暖主要以煤炉为主,既不安全也不卫生,取暖效果差,学生常出现冻伤情况。”

  今年该校18间教室,全部安装了36组暖气片,采用“冷凝式模块炉”集中供暖,由室外“模块炉+耦合罐+暖水罐+储水罐”和室内“供热管道+散热片”两大部分构成,安全又环保。暖气片可以让教室内温度达到20℃左右,11中旬正式投入使用,给该校学生提供了温暖的学习环境。

  “即使下雪天气更冷,也冻不到孩子了。”徐绍学说,暖气片安装好后,学校不仅在校内张贴了安全警示,还制定相关管理制度,与教师、家长、学生签订《安全责任书》,规范暖气片使用,由学校根据天气情况统一控制。

  “现在娃娃更愿意去学校了,我们家距离学校几百米,我家孩子都要住校。”该校七年级一班学生罗晓语的家长罗超继说,暖气开启后,孩子生病少了;课堂上没有取暖煤炉,更卫生了;孩子的学习效率也提高了,成绩也有所提升。就算气温继续下降,让孩子去学校读书,他觉得也十分放心。

  学生请假少老师很安心

  在曾家镇幼儿园,孩子们也感受到了浓浓的暖意。该校所有的幼儿教室内都安装上了大3p空调两台,小朋友们在老师指引下,开心地做起了小游戏。

  “在暖和的教室里学习,孩子们劲头可足了,现在我们高寒山区学校和城里的学校一个样儿,家长们都赞不绝口。”曾家镇幼儿园老师向岚介绍,空调开启后,孩子们的变化很大,总结起来有四个“更高”。出勤率更高,小朋友们不生病,请假的小朋友也就少了;教学质量更高,空调开了,小朋友午睡的好,下午上课有精神,注意力也集中了;用餐质量更高,有了空调,饭凉得比较慢,小朋友能更好地吃饭了;家长评价更高,每天来接孩子的家长,孩子手是暖和的,家长也十分满意。

  据了解,2022年,滨江区投入帮扶朝天区资金600万元,先后改造提升了羊木镇中学、朝天镇第一、第二小学体育运动场28000平方米,为3700余名师生提供了更加标准规范、设施齐全、安全美观的运动健身场地。同时,动员滨江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东西部协作,累计捐款捐物770余万元,持续开展“博爱送万家”“滨朝聚爱重获新声”“情暖童心”等社会公益活动,对近千名困难儿童、听力障碍者、困难家庭开展救助,网易、吉利、诺基亚、恒生、聚光、宇视等一大批知名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参与帮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