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宜宾江安开展“最美橙乡·益老益小”行动探索基层治理
2023年03月15日 21:10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尧欣雨

  中新网四川新闻3月15日电 (胡敏 张兴亮)近年来,宜宾江安县聚焦服务城市社区“一老一小”重点群体,开展“最美橙乡·益老益小”行动,通过不断优机制、补短板、增供给,切实提升养老托育服务质量水平,让一头连着“朝阳”,一头连着“夕阳”的照护服务网越织越密,基层治理效能不断彰显。

双龄驿站的孩子们在看书。江安县委宣传部供图。
双龄驿站的孩子们在看书。江安县委宣传部供图。

  服务机制优化升级,为养老育幼“强托底”

  “一老一小”的所需所盼在哪里?身心健康状况怎么样?最关心最焦虑的事情有哪些?弄清摸准这些问题是打通基层服务“最后一米”的前提。为此,江安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网格员走访收集等方式,征求群众对养老托育的意见需求,梳理形成“需求清单”“资源清单”和“服务清单”,并结合群众实际需求及时搭建社区供需平台。

  据江安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前期收集掌握的数据信息,专门制定多元社会帮扶机制,通过社区志愿者认领一批、党员干部结对一批、政府购买服务一批、包保单位兜底一批的方式,建立“一对一”的联系帮扶制度。目前已有156名社区志愿者、456名在职党员、65家包保单位开展了联系帮扶服务。

医生上门问诊。江安县委宣传部供图。
医生上门问诊。江安县委宣传部供图。

  基础服务补短提能,为养老育幼“提质效”

  当前,双职工家庭普遍都存在上班时间家里老人、小孩谁来照顾的问题。如何补齐基层公共服务短板,减轻双职工居民养老育幼的负担和压力?江安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采取“专业化+精准化+精细化”服务模式,将关爱送到群众的心坎上,实现老有所养、幼有所育。

  针对3岁以下的婴幼儿照护托育服务,江安县坚持以托养服务公办为主、民办为辅的原则,以江安县托育服务中心为核心,心苗托育中心等4家民办普惠托育机构为补充,有效保障婴幼儿托育服务覆盖面,努力把双职工居民“无人带娃”的痛点变为幼有所育的“幸福点”。目前全县已有公立托位160个,私立托位200余个。

  “今年1月份,江安县托育服务中心投入使用,我们就把孩子带到这里,这不仅解决了我们双职工家庭带娃的难题,孩子在托育中心还能学到知识。”家住江安县城的张先生说。

  在解决“养老”难题上,江安积极结合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改革试点工作,专门为居家养老人群提供家庭医生“签约+结对”服务。通过定期开展医疗咨询、上门问诊(理疗)等服务,有效破解社区养老慢病管理就近就医、就近取药“最后一公里”难题。

  据了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主要由全科医生、药师、社区护士等组成的家庭医护人员,围绕14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结合群众实际所需,定期提供基础服务包与个性服务包,并针对65岁以上失能老人,专门开展“结对”巡诊服务。

  “我父亲患有高血压,上次发病在家,因腿脚不便无法及时去医院,我自己又一时半会儿赶不回家,只好向社区求助,没想到社区立即就联系了医生上门为我父亲问诊开药,后来还为其开展了一对一的服务,真的很感谢!”家住江安县江安镇南屏社区的钟女士激动地说。

  服务供给精细匹配,为养老育幼“添亮色”

  为进一步提升“一老一小”群体幸福指数,江安县特别关注特殊困难群众日常需求,创新“线上+线下”服务模式,不断扩大群众家门口的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供给,促进群众需求与社会组织资源供给有效匹配。

  一方面,依托“江安红云”智慧服务平台开设智慧养老模块,创新开发健康咨询、慢性病管理、康复护理、物品代购等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功能,采取“子女网上下单+社会组织在线接单+老人线下体验服务”模式,不断满足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

  同时,通过改扩建小区公共用房及社区配套用房,打造“小区双龄驿站”,免费让社会服务组织入驻,根据小区群众需求,开设小区“四点半”课堂、“幸福食堂”等服务项目,为小区老人、小孩提供生活照料、生活关怀等服务,让“一老一小”不再孤单。

  目前,江安县7个城市社区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已经实现了全覆盖,引进社工社会组织3家,开展服务8万余人次。“自从社区开展了这个‘益老益小’行动,老人在家有人看,小孩放学有人管,我们这些早出晚归的上班族轻松了很多,真的实现了上班安心、生活舒心。”汉安社区居民周先生道出了大家的心声。(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