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cxsjsl > 人民网-四川频道

攀枝花市仁和区:全力打造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升级版
2024年05月29日 10:57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编辑:曹惠君

  攀枝花市仁和区位居四川“南大门”,是出川入滇的桥头堡,地处藏羌彝民族走廊重要节点,172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杂散居住着彝、苗、回、傈僳等38个少数民族,共计5.09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8.2%,民族乡镇、民族村比例均超过1/3。

  近年来,仁和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始终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作为全局性工作、战略性任务来抓,探索出一条富有散居地区特色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之路。

  开创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新局面

省级非遗——“谈经古乐”。攀枝花市仁和区民族宗教事务局供图
省级非遗——“谈经古乐”。攀枝花市仁和区民族宗教事务局供图

  走进“四川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基地试点学校”——仁和区平地镇中心学校,民族团结之花处处绽放。该校依托当地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以非遗传承为载体,开设以“谈经古乐”为代表的美育课程、以“羊皮鼓舞”为代表的体育课程、以“彝绣”为代表的劳动课程,构建起具有民族特色的课程体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深耕传统文化,传承非遗之美。近年来,仁和区积极培育少数民族艺术家和文化传承人,建立了一条从小学、初中到高中贯通的民族文化人才培养路径,挖掘“羊皮鼓舞”“谈经古乐”“板凳龙”、苴却砚雕等地方民族文化资源,以非遗为载体,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的非遗活动,让全区各族群众在共享共乐中构建共有的精神家园,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开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局面

  在新时代的交往交流交融中,仁和区搭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平台,为民族团结进步强筋。

  以文塑旅,以旅赋交,仁和区持续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依托“五大平台”“三个一”机制,形成“一村一品”的姊妹节、吆山节、荷花节、泼水节等一系列乡村民族品牌节庆活动,将民族品牌文化活动融入金沙江大峡谷旅游度假区建设,实现“农文旅”融合品牌化、全域化发展,推动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今年上半年,实现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翻2倍。

  创新建立“全领域、全方位、全覆盖”联动共创模式,通过与金沙江中段9县(市、区)等地区缔结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联盟、旅游产业发展联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建联盟等形式,共同搭建“三项计划”载体和平台,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更加广泛深入。

平地中心校羊皮鼓舞非遗课间操《彝风鼓韵》。攀枝花市仁和区民族宗教事务局供图
平地中心校羊皮鼓舞非遗课间操《彝风鼓韵》。攀枝花市仁和区民族宗教事务局供图

  开创民族地区事务治理新局面

  在仁和区各个乡村基层,成立“先贤调解室”,设立“党群心连心,有事找老倌”服务点;在社区,开创“五心工作法”,“周阿姨调解室”“同心调解室”“花城联姐工作室”等成为基层民族工作中坚力量……

  为开创民族地区事务治理新局面,仁和区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建立区、乡、村三级工作网络,成立乡(镇)、村(社区)综治服务中心94个;在四川省创新成立平安建设工作中心,健全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

  民族地区事务治理有序,为产业发展筑牢根基。

  近年来,仁和区充分发挥民族地区资源禀赋优势,持续以乡村振兴为主线,以项目为抓手,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培育支柱产业,不断丰富发展的内生动力,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得不断完善,产业结构调整得逐步优化,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新动能,实现产业联动、城乡融合的全面发展。

  建立“民族团结+乡村振兴”融合模式,建立资金跟进机制,实施“五大工程”;用活民族资金,用“小资金”撬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大杠杆,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一项项务实举措,助力仁和区特色产业发展行稳致远,为各民族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基础。据统计,仁和区近两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四川省16个享受少数民族待遇县区第1位。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