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dkztf > 中新网四川

三苏祠,何以成为蜀中文脉最盛之所?
2022年06月23日 21:02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祝欢

  在四川省眉山市,有一处红墙环抱、绿水萦绕、古木扶疏、翠竹掩映的富有四川特色的古典园林建筑。其中有一副对联广为人知“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三苏祠正门。黄峥 摄
三苏祠正门。黄峥 摄

  这便是闻名遐迩的三苏祠,是北宋大文豪苏洵、苏轼、苏辙父子的故居。元代改宅为祠,明末毁于兵火,清康熙四年(1665)在原址重建。

  占地百余亩的三苏祠堪称蜀中文脉最盛之所,这里是历代名人雅士、文人墨客拜谒、凭吊三苏的文化圣地,更是当今眉山的城市文化名片。

  为何是眉山?

  眉山古称“眉州”,位于成都平原西南部,始于南齐建武三年(公元496年),距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

航拍眉山。刘忠俊 摄
航拍眉山。刘忠俊 摄

  眉山自古英才辈出、人文荟萃,蜚声中外的“三苏”、“千古一人”虞允文、忠臣张纲、孝子李密、“长安画派”创始人石鲁、修史专家李焘……享誉古今的名流巨擘多达千余人,由此留下的古建筑、古墓葬、古祠堂、古书楼以及其他古遗址共有1100多处。

  三苏祠房檐一角。黄峥 摄
三苏祠房檐一角。黄峥 摄

  两宋期间,眉山共有886人考取进士,史称“八百进士”,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进士之乡”。宋仁宗赞誉“天下读书人皆在眉州”,眉山也被称为“千载诗书第一城、人文第一州”。

  “三苏”有何特别之处?

  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副秘书长、四川大学苏轼研究中心副主任戴路表示,宋朝君主以“尚文”为一代治策,中国古代社会在北宋中叶进入一个文化全面复兴的时代。

三苏祠内部。黄峥 摄
三苏祠内部。黄峥 摄

  与同时期的文人相比,“三苏”父子作品数量的留存异常丰富,如苏轼在四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留下了四千八百多篇文、二千七百多首诗、三百多首词,数量之巨为北宋作家之冠。

  “三苏”不仅和北宋的大家有密切的交往,后期苏轼主盟的文坛还囊括了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等苏门四学士以及苏辙、李廌、陈师道等一大批文士。北宋文学史著名的人物大多都和“三苏”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了解了“三苏”,也就掌握了读懂宋代文化的钥匙。

  眉山如何孕育“三苏”?

  至于四川这片土地对“三苏”的影响和孕育,戴路认为“三苏”在哲学、政治学、历史学、伦理学、文学、艺术学等人文领域,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开创性的命题和结论,这与包容异端、搜奇猎怪、不遵礼法的西蜀文化有着密切关联。

三苏祠内清康熙年间所建的瑞莲亭。黄峥 摄
三苏祠内清康熙年间所建的瑞莲亭。黄峥 摄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文系教授、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周裕锴教授指出,与齐鲁文化定儒家于一尊不同,自古以来,出生于四川的学者就有“观奇书”的特点。在为学过程中,苏轼将蜀人“观奇书”的传统发挥到极致,广泛博杂的阅读培养出苏轼开阔的视野和通达的襟怀,使得他的思想别具一种打通各门学科,融会各家思想的博大精神。

 三苏祠内的建筑。黄峥 摄
三苏祠内的建筑。黄峥 摄

  “三苏”在苏家故宅所受到的教育,和他们的成长脉络也有着直接联系。苏轼的童蒙教育里,曾有道士当过他老师,而他的宗兄宝月大师惟简曾任大慈寺中和胜相院住持。因此,苏轼早在青少年时代就已接触到佛道知识和思想。

  “三苏”背后 藏着一位伟大女性

  苏氏一门家风笃厚。千百年来,苏家“读书正业、孝慈仁爱、非义不取、为政清廉”的好家风在这里代代传习。苏轼母亲程夫人“不发宿藏、不残鸟雀”的家教典故在这里口口相传。

三苏祠内,正在阅读的母子。黄峥 摄
三苏祠内,正在阅读的母子。黄峥 摄

  三苏祠讲解员郑小利介绍,程夫人是苏洵的妻子,苏轼和苏辙的母亲,是非常伟大的一位女性,三父子能成为大文豪,程夫人功不可没。

  程夫人对两个儿子精心抚养教育,担当他们的启蒙老师,亲自教他们读书学习,正是由于程夫人的教导有方,铸就了苏轼兄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荷花中的东坡卧塑像。黄峥 摄
荷花中的东坡卧塑像。黄峥 摄

  程夫人勤俭持家,苦心培养出了一门三杰,有人将她与孟母、岳母并称中国三大贤母,和苏洵一起合葬于眉山。

  文脉传承“三苏祠”历久弥新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是对苏门的盛赞。在三苏祠正门,正上方为清代著名书法家何绍基题“三苏祠”的镏金横匾。

门上写有 “一门父子三词客 千古文章四大家 ”对联。黄峥 摄
门上写有 “一门父子三词客 千古文章四大家 ”对联。黄峥 摄

  对于三苏祠的保护,一直都在进行中。现祠内保存大量清代建筑,收藏文物一万余件,保存有16处苏家遗迹,收藏有数千件有关“三苏”的文物文献。这些遗迹、文物文献以及牌匾、楹联为我们了解“三苏”提供了有力证据。

  从古到今,三苏祠中外游客如织,文人骚客凭吊,吟不尽的诗赋,数不完的墨宝。苏东坡的影响力遍及世界,他的传世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很多海外华侨华人思念祖(籍)国时常常引用。

  2018年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三苏祠文化遗产保护荣誉证书,肯定了三苏祠在世界范围内弘扬中国文化所作出的贡献。

三苏祠内的古井。黄峥 摄
三苏祠内的古井。黄峥 摄

  在三苏祠飨殿背后有一口古井,相传为“三苏”时代苏家的饮用水源。讲解员徐丽说:“唐宋八大家中三苏父子占有三席,当地老百姓因此认为,这口井的井水能够滋养文脉。”

三苏祠内前来研学的学生。黄峥 摄
三苏祠内前来研学的学生。黄峥 摄

  一千多年后的今天,三苏祠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正像这口古井中的活水,浸润滋养着眉山儿女,把千年文脉一代代传承下去。

  编辑:祝欢、王鹏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