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lyxw > 中新网四川

自贡富顺:把乡村振兴作为乡土人才成长“主阵地”
2022年10月12日 13:05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10月12日电 (刘刚 陈鹏)近年来,自贡市富顺县抢抓创建“全省人才工作先行区”机遇,聚焦人才“引育管用留”五大环节,建立“一贯到底”的责任体系,制定“干货满满”的人才政策,开展个性多样的创新活动,做好温情周到的暖心服务,让人才踏实安心扎根富顺。同时,以发展顾问、行业达人、本土能人等乡土人才为重点,精准引才、育才范围和导向,营造爱才、重才、惜才的良好氛围,有效助力乡村振兴。

  柔性引进“发展顾问”,把稳乡村振兴“航船舵”

稻粱核心产业园稻田画(富顺融媒 供图)
稻粱核心产业园稻田画(富顺融媒 供图)

  “老寨村现阶段再生稻的量已经达到上等水平,但稻谷的品质提升还有很大空间。接下来应着力于质的提升,加速推进稻粱核心产业园建设……”近日,四川轻化工大学魏丕伟博士团队,来到富顺县童寺镇老寨村稻粱园区现场察看稻粱种植生产情况,并就如何提高稻粱产量进行了指导。

  据介绍,魏丕伟博士团队与富顺的缘分,起源于“新时代百名博士进富顺”活动。作为首批选派到县的博士专家,魏博士扎根龙贯山稻粱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指导全县加速推进稻粱核心产业园建设,助推“再生稻工厂化育秧”和“降低重金属吸附的集成技术”等项目落地,为县域产业振兴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撑。

  自“新时代百名博士进富顺”活动开展以来,富顺县柔性引进36名博士到镇乡(街道)指导发展,围绕主导产业“点对点”集中技术攻关、转化项目、推广品牌。探索“博士项目+集体经济+企业转化”运行模式,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累计落实项目孵化用地200余亩、扶持资金超300万元。推动建成“川南稻粱产业科创中心”“富顺县再生稻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并实体化运行。

  深度挖掘“行业达人”,驶入新兴经济“快车道”

大田村党总支书记郭平为家乡农产品代言(富顺融媒 供图)
大田村党总支书记郭平为家乡农产品代言(富顺融媒 供图)

  “孟老师来了之后,富顺的网络达人们都找到了组织,得到了专业的指导,大家的视频创作和直播都有了很大提升,也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平台技术保障……”近日,富顺县电商网络经济发展协会会长赵永红介绍。

  赵永红作为富顺本土百万粉丝博主,他所说的“孟老师”,是富顺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负责人孟胜。为积极推进电商赋能县域乡村振兴,孟胜响应号召返乡创业。目前,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功能包括电商政策咨询、电商知识培训、企业孵化、金融服务、平台对接优质产品等,已登记入驻企业30余家,打造特色直播间10个,建成2000平方米的富顺县仓储物流配送中心,目前销售额已超2000万元。

  孟胜表示:“我们致力于带动全县网络达人,在创作视频和直播中说好富顺话、画好富顺相、做好富顺事,为县域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据了解,富顺还县进一步挖掘人才发展深度、加大人才培育力度、拓展人才服务广度,聚焦网络销售、直播带货、短视频等新兴领域,发掘一批优秀人才、培养一批潜力人才、命名一批领军人才,创新成立互联网经济综合党委和电子商务经济发展协会,引导76家本土企业与12个网络平台签订合作协议,今年上半年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13.1亿元,网络零售额3.19亿元。

  盘活用好“本土能人”,激发干事创业“动力源”

  “几年时间,大田村从‘落后村’转变为‘示范村’,全新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好了,几百亩柑橘园全部用上滴灌技术;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建起来了,村民每户每年能分红2万多元。”据介绍,富顺县骑龙镇大田村党总支书记郭平从外地回村,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到家乡振兴发展事业中去,带领全村探索出乡村自治“大田模式”新经验。

  长期以来,富顺县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实施乡村人才振兴“五年行动”,深化优秀农民工回引培养“红雁计划”,鼓励更多优秀农民工返乡创业,11人获评市级优秀农民工、返乡下乡创业明星;深化“头雁领航促振兴”,动态遴选40名村党组织书记递进培养,整合资源搭建村级带头人成长锻炼平台;建立以省级农科院专家、本地“土专家”和“田秀才”为主体的动态师资库,组建“实用人才讲师团”,就近为当地群众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培育省、市级“非遗”传承人20名,支持471名村级干部提升学历,选拔614名本土能人为“两代表一委员”,引导其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引领作用。

  据悉,富顺县持续着力探索构建“本土能人全链条闭环孵化”体系,实现本土能人递进培养,释放本土能人活力,助力乡村振。截至目前,100余名博士专家人才,1395名村级干部,1090名村级后备干部,7.8万名农民工和技能人才等,都深耕基层一线,积极发挥人才在乡村振兴中“主力军”作用,持续擦亮“乡村振兴先进县”名片,推进县域高质量发展。(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