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产业生态圈优化调整为12个
时间:2021年08月23日 13:23来源:成都日报

  成都产业生态圈优化调整为12个

  ■将原智能制造产业生态圈进行细分,构建了“数字经济产业生态圈”和“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圈”;

  ■将原会展经济、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现代商贸、文旅(运动)等产业生态圈进行整合,构建了“先进生产性服务业生态圈”和“新消费产业生态圈”;

  ■将原都市现代农业和绿色食品产业生态圈合并,构建了“都市农业和食品产业生态圈”;

  ■新筹建了“碳中和产业生态圈”。

  全市产业功能区优化调整为66个

  当前确定第一批次58个。其中,先进制造业类功能区32个、现代服务业类功能区21个、农业类功能区5个。

  昨日,“突出创新驱动 强化功能支撑以产业生态圈引领产业功能区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在成都召开,对成都优化调整产业生态圈和产业功能区的情况及未来发展进行了介绍。据悉,成都此次优化调整,旨在解决传统园区营建管面临的产业集而不群、规模不经济、产城分离、职住不平衡等突出问题,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

  记者了解到,成都将全市产业生态圈优化调整为12个,将原智能制造产业生态圈进行细分,构建了“数字经济产业生态圈”和“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圈”;将原会展经济、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现代商贸、文旅(运动)等产业生态圈进行整合,构建了“先进生产性服务业生态圈”和“新消费产业生态圈”;将原都市现代农业和绿色食品产业生态圈合并,构建了“都市农业和食品产业生态圈”;新筹建了“碳中和产业生态圈”。

  优化调整后,成都全市产业功能区数量为66个,当前确定第一批次58个。其中,先进制造业类功能区32个、现代服务业类功能区21个、农业类功能区5个。“新经济6种形态分别有一个产业功能区承载发展。”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

  在空间布局上,“两区一城”重点区域的产业功能区为12个,均为先进生产性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功能区;高新区、青羊区、成华区等城区重点布局都市工业、先进生产性服务业和新经济类功能区;淮州新城、简州新城和大港区重点布局先进装备制造业功能区;国际空港、国际铁路港重点布局开放经济及出口加工制造业功能区;西控区域布局生态工业功能区。

  此外,成都聚焦未来科技、未来医学、工业机器人、工业设计、氢能、数字文创、医美等细分领域,“揭榜挂帅”一批产业功能区;聚焦物联网、工业互联网、量子技术、算力服务、区块链、检验检测、中央法务等未来赛道,“揭榜挂帅”一批产业社区进行承载和孵化。据了解,待产业成熟度、市场规模、对外影响力培育扩大后,这些产业社区将竞争升格为产业功能区。

  “在天府国际生物城示范带动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创新推动产业功能区建设。”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新增的华西医美健康城由成都高新区和武侯区共同打造;成都欧洲产业城由青白江区和金堂县共同打造。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特别预留了8个产业功能区名额,支持有行业领先能力和基础的区(市)县,继续通过“揭榜挂帅”的方式谋划新的产业功能区,或者通过培育壮大产业社区和科创空间筹建新的产业功能区,布局发展有潜力的未来产业、未来赛道。

  聚焦科技前沿和未来赛道

  以高品质科创空间

  构建主导产业的动力源泉

  如何把“瞄准”新赛道与“建设”产业功能区相结合,抢占发展先机,推动产业功能区高质量发展?成都的答案是,聚焦科技前沿和未来赛道,以高品质科创空间构建主导产业的动力源泉。

  目前,成都全市高品质科创空间累计建成投运817.28万平方米,已集聚创新团队和人才2800余个,入驻科技企业390余家,导入研发机构(专业服务平台)320余家。

  “聚焦前沿技术,我们从70余项国内外关注的热点领域中筛选出量子科技、脑科学等若干重点未来赛道,并结合赛道发展基础、产业功能区产业布局等特点,初步梳理出42个主攻方向、66个重点创新团队和67个行业领军企业/细分冠军企业,让未来赛道和产业功能区‘对号入座’。”成都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各产业功能区主导产业及资源禀赋,部分产业功能区已匹配布局了第一批高品质科创空间(产业社区)的未来赛道。其中,新川AI创新中心、星轨智谷等19个科创空间,算力科技服务港、天府国际医疗中心等16个产业社区已确定脑科学、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绿色氢能、数字诊疗等14个“新赛道”发展方向和布局。

  下一步如何突破?该负责人表示,加快赛道布局,成都将继续重点围绕工业机器人、半导体材料等细分领域,采用“揭榜挂帅”方式选择一批高品质科创空间进行承载和孵化,聚力打造业态鲜明、功能突出的科创空间样板。

  同时,推动创新主体实现科技资源共享和对接,在目前科创地图建设的基础上,成都将加快完成现有科创资源的分析、挖掘、整合融合与数字结构化并导入科创地图,赋能科创空间创新资源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管理共享。

  此外,引领助推产业功能区高质量发展,成都将围绕“一个科创空间就是一个新型动力源,一个产业功能区就是一个重要增长极”的发展格局,坚持空间集聚、资源集成,持续推进产业链、要素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交互增值,系统提升“新赛道”创新能级。

  紧抓“双轮驱动”重大战略机遇

  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

  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圈

  作为此次新设立的产业生态圈,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圈建设备受关注。

  “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是国际竞争的新焦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城市奋进的新赛道。”成都市新经济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圈、打造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产业高地,是成都主动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使命担当。

  具体而言,成都将编制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圈“十四五”规划,紧密结合战略定位、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统筹谋划人工智能产业链、创新链、要素链、价值链、供应链的融合发展,明确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圈培育的主攻方向、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绘制未来产业树、产业全景图。

  “我们会借鉴广州、深圳、杭州等地经验,研究建立‘圈长制’‘链长制’,实施‘一圈一制、一链一图’,研究制定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圈及相关产业功能区统计监测考评机制,建立引导产业功能区高质量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指南。”该负责人表示,他们还会制定完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圈政策体系,聚焦人工智能产业细分领域和未来赛道,形成一套特色鲜明、层次清晰、精准实用的产业政策体系,为人工智能企业发展增添动能。

  进一步突出比较优势

  推动数字经济、

  先进生产性服务业同步发展

  发展数字经济和先进生产性服务业是成都构建比较优势突出的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战略举措。作为此次新设立的两个产业生态圈,数字经济产业生态圈和先进生产性服务业产业生态圈下一步将如何建设?

  “我们将聚焦数据服务、智慧物联、5G、高端软件、数字文创等细分领域,以成都科学城等为重点支撑,积极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产业发展,培育增长动能。”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一方面,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特别是加强高端芯片、人工智能等领域关键数字技术创新,加强数据、信息、技术、算力、算法等新要素协同,加强产业协同,推动数字技术多行业融合渗透,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另一方面,将加快推动产业数字化,支持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提能升级,积极发展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建设一批数字车间、智能工厂、柔性工厂、共享工厂,并运用数字技术,不断提升生产与市场的链接水平。

  “下一步,我们将着力实施规划引领发展、市场主体培育、场景赋能示范、国际服务提能、发展环境优化五大工程,出台产业功能区建设、人才优先发展、土地资源保障、财政金融支持、市场主体培育、服务平台建设六个方面的专项政策,坚持生产服务双向赋能、供给需求两端发力、开放创新双轮驱动,加快培育‘在成都、链欧亚、通全球’的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努力塑造成都服务新品牌,厚植未来发展新优势。”该负责人说。

  打造新消费产业生态圈

  力争新增品牌首店200家

  大力培育本土新消费品牌

  “精准、精细、精致、精彩”的新消费3.0时代已然来临,成为面向未来的战略赛道,在此背景下,成都将如何建设新消费产业生态圈?

  成都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要进一步提升位势能级,开展全国重点区域驻点招商,面向全球新消费领军企业和顶尖运营团队招引城市合伙人;持续丰富新消费供给,举办过节耍成都等系列新消费促进活动,大力培育本土新消费品牌,着力引进品牌旗舰店、概念店、体验店和首发、首秀、首展,打造首发经济生态链,力争新增品牌首店200家;持续打造会商文旅体、吃住行娱深度融合的新消费场景,呈现10个示范项目,改造提升特色商业街区100个,打造电商直播基地5个,新培育总部企业12家、专业特色楼宇8栋、亿元楼宇4栋。

  “还要深化自贸试验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等国家级示范试点对功能区赋能,推动各项改革创新经验案例率先在产业功能区复制推广。”该负责人表示,新消费产业生态圈将着力塑造“新消费、新场景、新时光”品牌,构建会商文旅体深度融合、文化科技交相辉映、线上线下一体发展、内贸外贸协同联动、商品和服务无缝链接、消费环境近悦远来、国内外消费者安心舒心的新消费发展格局,推动成都从消费体验发生地加速向新消费创新引领地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升级迈进。

  本报记者 白洋 曹凘源 李菲菲

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