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解读《成都大运会绿色低碳办赛报告》新闻通气会举行。总结经验,探索应用推广  目前,我区正在致力于将绿色低碳办赛经验延伸用到城市建设管理,厚植城市生态本底。成都大运会参照国际惯例并依据生态环境部《大型活动碳中和实施指南(试行)》等规范,积极推进赛事全流程碳中和。

成都大运会绿色低碳办赛有何成就?这场发布会详解这份2万余字的报告
时间:2023年12月26日 13:28来源:看度新闻

  12月22日,解读《成都大运会绿色低碳办赛报告》新闻通气会举行。

  据成都市生态环境局总工程师杨斌平介绍,成都作为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城市首倡地、公园城市首提地和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在大运会筹备之初,就将“绿色”融入办赛理念和办赛原则,先后印发了《成都大运会绿色低碳办赛行动方案》《聚焦重点 协同联动 全面提升大运会绿色低碳办赛水平工作方案》,明确提出“源头减碳、过程管控、末端中和”的低碳办赛路径和赛事碳中和目标。为系统反映成都大运会绿色低碳办赛的实践成果,向世界讲好绿色低碳的“成都故事”,大运会执委会城市工作服务部联合市生态环境局于今年3月启动《成都大运会绿色低碳办赛报告》编制工作。

  看度新闻记者了解到,《成都大运会绿色低碳办赛报告》约2万余字,共分为六大部分、十个章节,包含赛事基本信息、绿色低碳实践典型成果、成都大运会的碳排放情况与碳抵消措施、低碳实践遗产等内容,多层次、多维度反映了成都作为绿色低碳办赛践行者、助推低碳生活倡导者、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参与者的措施及成效,旨在形成大运会绿色低碳实践遗产,为其他领域广泛推广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提供经验参考,同时将启发更多城市在举办大型活动时,更加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本届成都大运会绿色低碳成果亮点纷呈,取得了“四个首次”的突出成绩,即是西部地区首个实现碳中和的国际大型体育赛事,首次在国际大型赛事中运用本土碳普惠机制助力低碳观赛,首次在国际大型赛事中实施观赛个人碳中和,首次在国际大型赛事中运用二手循环服务。

  在低碳场馆方面,本届大运会新建场馆均达到绿色建筑二星级以上标准,赛后场馆可持续利用率达到100%;在低碳能源方面,赛时期间清洁能源供应达到100%;在低碳交通方面,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0%,50台本土造氢能源公交车运用到赛事保障;在低碳运营方面,大力实施“赛事”无废行动,蔬菜类食材本地化供应比例超过70%;在低碳参与方面,积极引导公众通过“碳惠天府”运营平台“低碳大运”专区践行低碳行为累积达到134万人次。此外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赛时期间全市空气质量实现全优良,69个重点保障水体水质均达优良,对水质要求极高的“水中大熊猫”桃花水母频现东安湖....。。这些案例数据无一例外地体现了成都以举办大运会为契机,全力推动践行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显著成效。

  会上,相关负责人回答记者提问,一起来看↓↓↓

  问:本次成都大运会绿色低碳办赛有哪些突出成效?

  大运会执委会城市工作服务部党组成员、专职副部长杜胜歌:成都大运会遵循“简约、安全、精彩”办赛要求和“绿色、节俭、必须”办赛原则,以赛事碳中和目标为引领,切实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到赛前、赛中、赛后全过程,实现了西部地区首个碳中和的国际大型体育赛事,向世界呈现了一场有显示度、展示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成效的绿色低碳盛会。下面,我从5个方面介绍成都绿色低碳办赛的成效。

  低碳场馆方面,充分考虑赛事需求和可持续利用,49个赛事场馆中,36个场馆为既有建筑改造升级,改造升级场馆大部分为成都市内及各高校体育馆,在保留原有建筑风格和历史文化特色的基础上修缮及扩建,其中,四川省体院馆、金牛区城北体育馆、猛追湾游泳馆等3个建成年份超过30年场馆的升级改造,实现温室气体减排1.75万吨。13个新建场馆在建设过程中广泛使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均达到绿色建筑二星级标准,部分场馆满足绿色建筑三星级标准,塑造出多个独树一帜的城市新地标,成为成都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

  低碳能源方面,以“赛事侧”清洁能源保障推动“城市侧”能源消费低碳化、能源供给清洁化、能源利用高效化,赛时期间场馆常规电力消费基本实现100%“绿色电力”,实现温室气体减排2674吨;2023年6月25日,全球最大“水光互补”电站-四川省甘孜州的柯拉一期光伏电站并网发电,甘孜的雪点亮大运的灯,为成都大运会提供可靠清洁能源保障。火炬“蓉火”的燃料采用秸秆、稻壳、玉米芯等废弃物合成的全周期碳中和型生物质丙烷燃料,实现了火炬燃烧的高可靠性和高清洁性。

  低碳交通方面,高效利用现有公共资源,共有1340台新能源大巴和1000余台新能源小车作为运动员、技术官员及媒体等交通服务车辆,实现温室气体减排1328吨。大运村到中心城区场馆交通90%使用新能源车,大运村内部100%使用新能源摆渡车,龙泉赛区配备了50台氢燃料车用于赛事保障。在大运会交通保障路线及周边建设了12个充电站共400余个充电桩。

  低碳运营方面,坚持“赞助优先、能租不买、能借不租”原则,场馆临时设施优先使用可再生可循环利用材料、可拆卸部件或单元,大运村房间除易耗品95%的物资为租赁;实施赛事“无废”行动,制定成都大运会生活垃圾分类技术导则,建设一套日处理10吨的厨余垃圾就地处置设施,厨余垃圾减量率达到90%;首次在国际大型体育赛事使用二手循环服务,引入转转集团为代表团准备了一万台二手手机供大运村代表团人员借用,第28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8)期间,成都大运会引入转转集团的低碳实践,成为主题边会的优秀案例。

  低碳参与方面,积极搭建政府引领、机构支持、全民参与的线上线下组织动员体系,实现“低碳大运与市民同心同行”。举办“绿色大运 点亮低碳新生活”等主题活动,在大运村放置“低碳魔方”等互动装置,在主要公交站台推出“绿动青春,低碳大运”等主题宣传语,营造低碳办赛的浓厚氛围。首次在国际大型体育赛事运用本土碳普惠机制助力低碳参赛,利用“碳惠天府”平台的“公众碳减排积分奖励、项目碳减排量开发运营”的双路径碳普惠机制,引导公众践行绿色低碳行为,在国际大型体育赛事实现观赛个人碳中和。

  问:金牛区在低碳场馆建设及赛后可持续利用方面有哪些特色实践?

  金牛区人民政府副区长、金牛赛区委员会副主任方波:金牛区委、区政府始终遵循“绿色、节俭、必须”办赛原则,不仅关注赛事本身,更强调用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创造优质生态示范。

  在低碳场馆建设方面,注重“源头设计彰现低碳特质、集成建设展现科技属性”。大比例采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和索膜结构技术,避免了材料浪费,实现现场零切割、零焊接、零排放、零污染。凤凰山体育公园综合体育馆采用的地源热泵系统,能够提供部分建筑用能,使用寿命长,无废气、废渣、废水排放,还具备专业冰球、篮球快速转换功能,同一空间多功能利用,大幅提升了空间利用率。我们采取数字赋能场馆运营,通过可视化管理平台远程启停,调控整个场馆的用水、用电、用气。从赛后核算来看,场馆能源消耗降低15%,设备效率提升20%、生命周期延长20%,运维人力成本减少60%,源头减排成效显著。

  在赛后场馆利用方面,注重“市场运营体现专业能力,产业经营实现整体增收”。大运会后,金牛区以凤凰山体育公园为核心,以成都露天音乐公园为延伸,综合打造凤凰山体育产业园,引入5家赛事演艺企业,预计全年接待游客超220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330亿元。我们坚持以国际化视野承办重大演出活动,全年承办万人以上大型文体活动达60场。我们坚持以专业化水平运营赛演场馆,成功举办世界体育舞蹈节,举办12场中超赛事,“CFA中国之队·成都国际足球邀请赛”等其他赛事17场,有力带动了区域文旅经济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凤凰山体育公园全年活动总量达到135场,活动场次居全国第一,媒体触达超3.7亿人次,社交媒体指数超5亿,成为成都体育消费新场景矩阵的重要组成,2023年,凤凰山体育公园实现财务收支平衡,成为赛后利用典范。非赛时期间,各大场馆均低偿或免费开放,真正让群众享受大运红利。

  问:成都大运会是如何发挥市场化机制作用来助力绿色低碳办赛的?

  大运会执委会宣传部(开闭幕式部)党组成员、专职副部长苗峪源:成都大运会市场开发工作秉持“办赛、营城、兴业、惠民”的办赛目标,积极创新市场开发机制,累计签约赞助企业70余家,捐赠企业30家,其中含世界500强12家。上百家“大运伙伴”为成都大运会的成功举办保驾护航的同时,也为这座城市体育产业与金融、通讯、文旅、科技、低碳、交通、餐饮等多个领域的深度融合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尤其在绿色低碳办赛层面,我们遵循“绿色、节俭、必须”原则,根据办赛需要,通过举办“绿色低碳行业双向赋能专场推介会”、发布“市场开发(绿色低碳)赋能机会清单”、开展“绿色伙伴”赞助商签约仪式等一系列举措,我们积极面向社会征集“绿色大运”低碳办赛的合作伙伴,引进一汽大众、一汽丰田等850余辆新能源汽车,满足工作与接待用车的同时,践行低碳办公、低碳出行;坚持“赞助优先、能租不买、能借不租”原则,招引转转集团为二手循环服务类官方供应商,成为国际大型综合赛事中首次引入二手循环经济实例,让绿色低碳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同时,成都大运会牵手四川环交所、成都产业集团、成都大汇低碳三家本土企业,成为成都大运会(碳中和服务类)指定产品赞助商,为成都大运会提供了碳排放计算、平台运营、交易转化、碳汇抵消等赛事碳中和全闭环体系服务;同时,联动成都环境集团、龙泉山森林公园管委会、成都燃气集团、郎酒集团等公益捐赠单位,为成都大运会累计捐赠碳汇39.7万吨,基本完成大运会碳中和目标,真正实现以市场开发助力“绿色大运”。

  问:龙泉赛区是如何在全市绿色低碳办赛体系下推动本地区相关工作的,有什么创新亮点举措吗?

  成都经开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中法(成都)生态园管委会主任,龙泉驿赛区委员会执行副主任皮大云:龙泉驿赛区作为开幕式承办地,核心区域是位于东安湖体育公园的“一场三馆”(即主体育场,多功能体育馆、小球馆、游泳跳水馆),同时拥有大运村、5个训练场馆、主媒体中心,并承担了竞技体操、游泳等比赛项目。龙泉驿赛区在成都大运会绿色办赛方案框架下,将“绿色、节俭、必须”办赛原则贯穿落实到赛事筹办、举办和赛后利用过程中:

  一、低碳办赛,源头减排

  一是运用低碳能源,赛事全过程100%采用“绿色电力”;二是突出科学建设,“一场三馆”充分利用新型建筑技术,荣获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全部按照绿色建筑二星级标准施工建设,构建智慧能源管理系统;三是注重“轻量化”办赛,按照“一人多岗、一岗多责”“非必须不设置”原则,赛事组织过程中,尽量减少人员设置和设施置备;四是探索新能源技术保障,探索氢能源技术应用,提供50台氢燃料应急保障车辆,有效减少了碳排放。

  二、专业评估,致力碳中和

  一是积极参与碳排放核算。依托专业机构(成都育阳碳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对龙泉驿赛区所有场馆在赛事期间因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以及开幕式场馆、参与比赛场馆和参赛运动员往返交通、住宿产生碳排放进行核算,结果显示对比普通赛事碳排放降低了26%。

  二是强化宣传营造氛围。充分调动线上媒体资源,协同赛区各方陆续推出绿色低碳办赛宣传报道40多篇,形成包括“绿色低碳 大运成都”“绿色低碳办大运 龙泉驿赛区准备迎考”等有影响力专题报道,营造了绿色低碳办赛氛围,实现了赛事内外的绿色低碳互动;依托6月5日环境日等开展丰富的线下宣传活动,正式比赛期间在城市人流集中处开展个人碳中和现场宣传活动,极大地提升了公众对大运会绿色低碳办赛参与感。

  三是摸索开发碳中和项目。遵循“碳惠天府”方法学,经测算,东安湖公园实现碳减排量开发461吨,龙泉驿辖区成都市兴蓉万兴环保发电有限公司、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造林项目开发减排量40余万吨,并向成都大运会捐赠了30万吨碳减排量用于赛事碳中和。

  三、总结经验,探索应用推广

  目前,我区正在致力于将绿色低碳办赛经验延伸用到城市建设管理,厚植城市生态本底。进一步推广绿色建筑理念和标准,构建城市虚拟电网,推广智慧能源管理系统,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丰富城市低碳生活文化,提升城市绿色宜居环境,扩大城市国际影响,转化城市生态价值,惠及城市民生福祉。

  问:作为编制单位和第三方专业机构,四川环交所怎么看成都大运会赛事碳中和方面的工作?

  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董事长何锦峰:在赛事碳中和方面,按照成都大运会提出的“源头减碳、过程管控、末端中和”的低碳办赛路径和赛事碳中和目标,我们会同有关专业机构从双碳专业支撑、平台数字赋能、碳中和见证等方面为本届大运会提供了一系列碳中和体系化服务,确保成都大运会的碳中和实施过程严谨、规范、科学。

  一是适用《指南》严谨规范。成都大运会参照国际惯例并依据生态环境部《大型活动碳中和实施指南(试行)》等规范,积极推进赛事全流程碳中和。

  二是开展碳排放数据真实可靠。成都大运会严格按照碳盘查、碳核查步骤进行碳排放数据摸底,确保成都大运会碳排放数据统计严谨、科学。

  三是用于抵消的碳信用产品规范。在全面落实源头减碳和过程管控基础之上,大运会执委会明确,可使用国家核证碳减排量(CCER)、“碳惠天府”机制碳减排量(CDCER)等抵消赛事产生的必要碳排放。

  四是成都碳普惠机制得以创新。成都大运会是首个运用本土碳普惠机制的国际大型赛事,通过在“碳惠天府”碳普惠平台开设“低碳大运”专区,引导公众积极践行低碳行为获取碳积分;通过四川环交所“点点碳中和”服务平台开设“低碳大运”专区,鼓励观赛公众完成个人碳中和。

  五是赛事末端碳中和完美实现。成都大运会从赛事筹备到赛后结束,全程跟进碳排放数据收集、整理,确保碳盘查无遗漏;再经市生态环境局委托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有限公司完成碳排放数据核查,确保数据真实可靠;最后由大运会执委会将有关企事业单位捐赠贡献的“碳惠天府”等碳减排量共计约39.7万吨在四川环交所“点点碳中和”平台中完成注销,实现成都大运会赛事碳排放量抵消,也就是“末端中和”。

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