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兴邦,黄埔军校铜梁16期。生于1902年,四川郫县犀浦镇龙吟村人。1940年参军,分配到黄埔军校(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铜梁本部学习。刘兴邦军校毕业后任中尉,被编入国民革命军第10师,分配到了山西阳城县担任副排长。
小时候父亲管教比较严格,刘兴邦早早地懂了事,21岁时与小三岁的妻子陈淑光结婚,家里当时情况还算不错,有一个从小就在家里的长工。负责守院门和杂事。他们育有两个儿子和四个女儿,大女儿刘秀莲懂事早,十来岁就在帮忙带弟弟妹妹,二儿子刘龙章读书还不错,下面还有3个小女儿和最小的儿子。当时家里过的其乐融融,现在还留有当时拍的照片。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战事很快燃烧到了成都,1940年年中日军对成都进行大轰炸,日军在现在顺城街,东御街一带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对平民的轰炸,意图瓦解中国人的反抗精神。刘兴邦在看到日军的飞机仍完炸弹,飞过成都西方就是现在的犀浦位置盘旋掉头扬长而去后,他与乡亲赶快组织队伍前去查看轰炸后的情况,当他看到人民公园附近到处都是燃烧着的房子和破烂不堪的瓦砾,街边都是被炸死烧死的同胞摆在烂凉席上时,一股悲愤从他心中涌起,想着日本人欺人太甚,连普通老百姓都不放过。从那回家后,他就与妻子商量要去参军的事情,目的就是报效国家,杀日本鬼子,为同胞报仇。想着几个10岁左右的孩子还需要抚养,妻子陈淑光也是不舍,看着丈夫意志如此坚定,也不好反对,刘兴邦在安排好家里土地和给妻子孩子做好安慰后,便踏上了参军的道路,没想到这一走便成了永别。
刘兴邦带上盘缠去参军,分配到了黄埔军校(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铜梁本部学习,那时候是抗战最艰难的时期,在安居古镇的学校条件非常艰苦,在经过几个月的学习训练后,远在郫县的老家收到了一张刘兴邦穿着帅气的军装的照片和书信,家里非常开心想着终于有了父亲的消息,同时这是他寄给家里的唯一一张照片。
刘兴邦军校毕业后任中尉,被编入国民革命军第10师,分配到了山西阳城县担任副排长,在一次晚上对敌侦察中被敌军发现,遂交火,在排长牺牲后,他代理排长继续指挥战斗,头部中流弹重伤,被士兵用木板车抢救回驻地,因为当时缺医少药,无奈第二天因伤势过重牺牲,年仅39岁。
过了不久,远在四川的老家收到了一封抚恤金领取令,妻子陈淑光当场气晕过去,一病不起。当时四川的通货膨胀,钞票一天一个价,待到刘兴邦15岁的儿子刘龙章去领取抚恤金时,怕钱太重提了一个菜兜去郫县武装部领,回来时用布包着这一大摞的纸钱。同时带回来的还有父亲牺牲时的衣物,而这些纸钱最终只换来了几袋米。至此之后,陈淑光因伤心过度,常年生病卧床,家里的重担和教育妹妹的责任全都落在了大姐刘秀莲和大儿子刘龙章身上,靠着平时不多的田租和自己田间的劳作,平时还要还坚持学习,因为营养不良和医疗条件限制,最小的弟弟也夭折了,1949年,母亲陈淑光也撒手人寰,享年44岁。
解放后,大姐刘秀莲远嫁重庆,儿子刘龙章高中毕业后在好心人的帮助下,留在了当时的梓潼小学任教,担任辅导员,平时还要照顾三个妹妹,妹妹出嫁后,刘龙章一直任教到80年代退休。退休后,他一直念念不忘他的父亲,90年代还投稿给郫县报写他父亲的事迹。到他弥留之际,他都还在给后人讲他父亲的故事,给子孙讲要有节约与吃苦耐劳的精神,说要给他父亲买一座墓,把父亲的衣冠和他母亲埋到一起,让他们团圆。2020年6月,刘龙章去世,享年94岁,按照老一辈的遗愿,在现今唐昌镇先锋村,曾孙刘大勇将刘兴邦夫妻的墓合到了一起,并在碑文上刻上了抗日阵亡英雄字样,以供后人敬仰。

1938年5月11日,黄埔军校奉命西迁至铜梁安居镇,从这里走出了五批黄埔军校生,共计6594名热血男儿奔赴抗日前线。
刘大勇,刘兴邦之曾孙。(文:刘大勇)